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6页生活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及探讨作者:黄晞晔指导老师曾国寿摘要人生活离不开水,但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一大问题。本项实验从1999年6月至2000年11月。作者曾到污水处理厂实习,回校后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小实验。本项实验设计了不同曝气组,结合显微观察、显微摄像等,研究了污水中微生物及藻类的种类出现、分布和变化情况,及其与有机质的相互关系,从而研究了提高生活污水处理效率的途径。实验结果与分析如下:(1)污水中的有机质是藻类和微生物的生存基础,而藻类和微生物的生命过程也消耗分解有机质。(2)水中先出现细菌,而后光合自养的藻类,以细菌、藻类等为食的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相继出现。整个混合型生物群落及其复杂的食物链关系,是生物方法处理生活污水的基础。(3)曝气是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的必要条件。它为污水中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大大加速了有机质的分解。通过活性污泥法处理的水,可回流应用于城市绿化、道路冲洗等方面,即将变为现实。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水资源,有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合理化利用。关键词:生活污水微生物曝氧我们都知道,人的生活离不开水,由此产生的生活污水,也逐渐成为环境污染的一大问题。如今的污水处理,大多采用的是物理、化学的方法,尽管也能起到处理污水的效果,但是在处理过程中也难免会产生一些无用的废物,例如污水处理后残留在其中的化学药品等等,它们不仅无用,还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因此,笔者认为利用生物自身的能力来分解污水中的有机质,进而达到以生物方式处理污水,把处理过程中造成的二次污染尽可能降低的目的.应该成为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今年暑假,我们参加了厦门市中学生生物夏令营,听取了污水处理厂章老师做的关于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水的报告,并到污水处理厂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参观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生活污水的生物处理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和一系列的科学小实验。一.实习在为期三天的进厂学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解了污水处理的流程,进入实验室初步了解了污水成分的分析方法,并学习观察、计算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方法。二.实验材料和过程1.材料:A直接取自污水处理厂初沉池的水(全市的生活污水在这里汇集后只经过初步沉淀,保留了绝大部分原有成分)、B某个家庭的洗澡水、C金鱼缸里含有金鱼粪便的水2.器具:气石、空气压缩机、定时器、微量吸液管、自制的2cm2生物计数框(框内20行,每行1mm)以及显微镜。三.实验设计实验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A为实验对象,重复实验三次:第二阶段以B、C为实验对第2页共6页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6页象,实验一次。分别进行观察记录。每个阶段过程如下:1.取水样2.分组我们把上面取得的水样分成a、b、c、d四组,以便实验过程中的研究与对照。3.曝氧以气石和空气压缩机为充氧设备,分别对已被分成四组的污水曝氧。具体情况如下表:组别曝氧时间长度(小时/天)备注a24b12c6d0该组作为对照用4.观察与记录每隔2~3天观察一次各组污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情况,并记录下来。观察时先停止曝氧2~3分钟,待水中物质稍沉淀后从每个实验组中取水样1滴(约为0.01ml),制成临时装片。以样框为单位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观察结果。包括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分布情况等。四.结果和分析下面以A水样为例进行讨论.1.水中的悬浮物和沉积物在曝氧过程中,比较a、b、c、d四组可以发现,b组的水始终保持较为澄清的状态,但瓶底有少量褐色沉淀,a、c、d三组的水色明显变绿,经观察发现有大量藻类存在其中。由肉眼观察,在d组的水中混有的绿色藻类最为突出,它们呈絮状分布。水中有絮状物在曝氧过程中逐渐长大,直至变大或聚集而沉淀。a组的绿色藻类多呈点状附着在容器壁和容器底,絮状物则较不明显,但容器底有明显的绿色沉淀。2.藻类和微生物显微镜观察发现,在各组的实验过程中,均是先出现小型藻类,后出现大型藻类,包括栅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