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仿真练(一)限时:6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山东潍坊一模)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B.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C.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C根据材料“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可知,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相对中原落后;根据材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楚、吴、越等国认同中原文化,这说明华夏文化圈逐渐向外扩展,故C项正确。周王室并未实现集权统治,故A项错误。B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才出现兼并统一战争,故D项错误。2.(2019河南六市联考)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出处记载《通典·食货二》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逸》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史》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A.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B.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答案B材料“听卖永业田”“寺观广占田地”“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反映了土地兼并的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选B项。根据材料“恣行侵吞,莫惧章程”可知,当时唐代法律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排除A项。题干只是反映土地的占田情况,而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恣行侵吞,莫惧章程”说明政府是限制土地兼并的,排除D项。3.(2019江西上饶二模)两宋时期商人捐纳买官日益增多,对此一官员上奏称“一州一县无处无之,已仕者约以千计……是皆豪猾兼并之徒,屠酤市贩之辈”。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宋时期()A.平民阶层上行流动的路径畅通B.商人阶层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不对等C.优商恤商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D.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巨变答案B两宋时期出现了许多“捐纳买官”现象,说明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增长,其参与政治的愿望日趋强烈,但是一政府官员却称他们是“豪猾兼并之徒,屠酤市贩之辈”,这充分表明在两宋时期,商人从政以后,其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传统士大夫的认可,故选B项。4.(2019湖南衡阳联考)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这表明()A.传统四民社会加速瓦解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C.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答案C理学倡导重义轻利。题中“士商相混”现象由出现到愈演愈甚说明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故选C项。材料只是提及“士商相混”,无法说明传统四民社会加速瓦解,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变化,排除B项。明清时期,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5.(2019广东一模)1876年,中日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对答1森:至国家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恃强违约,将为万国所不容对答2森: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邦字指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综合两则对答可知()A.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B.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C.清政府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D.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答案C根据材料“此是谬论,恃强违约,将为万国所不容”“高丽诸国,此是外藩”可知,清政府运用条约体系,维护中朝的宗藩关系,故选C项。甲午战争的诱因是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排除A项。根据材料“至国家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可知,日本凭借国家实力挑战朝贡体系,排除B项。D项用观念的对立掩盖了日本侵略扩张的事实,排除D项。6.(2019四川成都二模)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作为反击,南洋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