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思路至善至爱一、运动神经元病的西医研究现状1、定义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组原因不明、选择性损害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神经元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包括ALS、SMA、PLS、PBP。其中ALS占80%以上至精至诚至善至爱2、临床表现:ALS临床以上、下运动神经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包括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束震颤及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等3、病因:遗传因素:目前已经发现了十多种与ALS发病相关的突变基因,其中最常见的是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SOD1),其次是FUS(肉瘤融合基因)和TARDBP(TARDNA结合蛋白基因),这三种基因与大部分ALS相关至精至诚至善至爱环境因素:包括重金属、杀虫剂、除草剂、外伤、饮食以及运动及居住地区等。但是总体来讲,这些因素之间缺乏联系,而且它们与ALS的发生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以及它们导致ALS发生的机制也有待进一步证实慢病毒感染:可能与脊髓灰质炎病毒有关,但未发现相关病毒与抗原抗体自身免疫:曾检出多种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但是原发还是继发,与自身免疫的关系无定论至精至诚至善至爱4、发病机制:目前关于运动神经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包括以下假说: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丝异常、细胞坏死与凋亡、神经营养障碍、自身免疫等。现在较为集中的结论是:在遗传背景基础上的氧化损害和兴奋性毒性作用共同损害了运动神经元,主要是影响了线粒体和细胞骨架的结构至精至诚至善至爱5、诊断标准:ALS的诊断分级:(1)临床确诊ALS: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在4个区域中至少有3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证据。(2)临床拟诊ALS: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在4个区域中至少有2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证据。(3)临床可能ALS: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仅有1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证据,或者在2或以上Ⅸ域仅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已经行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排除了其他疾病至精至诚至善至爱6、ALS的治疗常用药物:(1)利鲁唑(riluzole):作用机制包括稳定电压门控钠通道的非激活状态、抑制突触前谷氨酸释放、激活突触后谷氨酸受体以促进谷氨酸的摄取等。(2)其他药物:如肌酸、大剂量维生素E、辅酶Q10、碳酸锂、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拉莫三嗪等,但在针对ALS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均未能证实有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也有一定的疗效以色列BrainStorm公司研制的新药NurOwn,NurOwn是在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基础上研发而来,这类细胞可以进行自我更新,并且还可以分化成各种其他细胞类型。至精至诚至善至爱营养管理(1)在能够正常进食时,应采用均衡饮食,吞咽困难时宜采用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以保证营养摄人(2)当患者吞咽明显困难、体重下降、脱水或存在呛咳误吸风险时,应尽早行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可以保证营养摄取,稳定体重,延长生存期。建议PEG应在用力肺活量(FVC)降至预计值50%以前尽早进行,否则需要评估麻醉风险、呼吸机支持下进行。对于拒绝或无法行PEG者,可采用鼻胃管进食至精至诚至善至爱呼吸支持(1)建议定期检查肺功能(2)注意患者呼吸肌无力的早期表现,尽早使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开始无创通气的指征包括:端坐呼吸,或用力吸气鼻内压(SNP)40cmH20(1cmH20=0.098kPa),或最大吸气压力(MIP)60cmH2O,或夜间血氧饱和度降低,或FVC70%。当ALS病情进展,无创通气不能维持血氧饱和度90%,二氧化碳分压50mmHg(1mmHg=0.133kPa),或分泌物过多无法排出时,可以选择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如伴有抑郁焦虑、失眠、流涎、构音障碍、交流困难、肢体痉挛、疼痛等给予相应治疗。至精至诚至善至爱二、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研究现状1、历代研究:运动神经元病属于中医痿证、虚劳、痉病、颤病等范畴。以其临床表现历代医家多以痿证辩证居多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痿证首见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汉张仲景《伤寒论》伤寒吐下后又复发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