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宁夏银川一中高二期末)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D.欧风美雨对中国社会的冲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辛亥革命时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可知,此时的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形成了挽救社会危机、国家民族命运的思想,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反映的民族意识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故排除;“欧风美雨对中国社会的冲击”并不是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项。2.(2019·辽宁部分重点高中联考)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答案A解析材料“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仍难平民愤”说明对于秋瑾事件,官府并没有按照法律去办事,民众愤怒难平,体现出当时国人民权意识的逐渐觉醒,故A项正确。晚清政府并不重视民众的舆论,故B项错误;张曾扬按照革命党罪名逮捕秋瑾,并不是徇私枉法,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民众的态度,并没有说明西方国家对待此事的态度,故D项错误。3.(2019·浙江杭州高二期末)政治口号是政党、阶级等为实现政治目标提出的带纲领性、鼓动性的政治旗帜。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迅速放弃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除鞑虏”主张,而主张“五族共和”“五族平等”。旨在()A.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B.突出清朝政权已土崩瓦解C.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D.强调中华民族的一致对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资产阶级革命党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五族平等”主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了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此时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一致对外,排除D项。4.(2019·江苏扬州高二期末)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许多人把革命派视为洪水猛兽,而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这表明()A.同盟会的影响与日俱增B.武装起义得到全民支持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清政府统治如大厦将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众对革命派逐渐认可,反映出清政府越来越不得人心,故D项正确。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排除A项;B项“全民支持”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5.(2019·天津武清区月考)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属于资产阶级革命C.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D.具有明显的妥协性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均属于旧势力,这些人进入革命队伍掌握大权,说明辛亥革命具有明显的妥协性,故选D项。辛亥革命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辛亥革命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故C项错误。6.(2019·安徽合肥调研)以下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有关规定。该规定()总统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三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A.照搬美国政治体制B.实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