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明清时期的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安徽宣城高三上学期期末)在洪武年间,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例如,在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都有这种严厉的申谕。这说明洪武年间()A.中外海上贸易几近断绝B.闭关锁国已经形成C.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解析:选C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民间的对外贸易,洪武年间,对海禁严厉申谕,说明洪武年间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故选C项;海禁政策是严禁民间对外贸易,并没有排除官方贸易,排除A项;闭关锁国已经形成是在清朝,排除B项;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2.(2019届广西桂林、贺州二模)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周边乡村的大部分自耕农,对农业并不重视,他们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反映出当地()A.传统生产模式的解体B.市民群体的发展壮大C.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D.新兴生产关系的发展解析:选C由材料内容可知,明中叶以来江南地区的自耕农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而不是以农业为主业,说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造成经济结构的变动,故选C项;中国古代传统生产模式是小农家庭个体生产,材料未体现家庭生产模式的解体,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明中叶以来江南地区农民的生产主业的变化,农民未脱离农业生产,因而与市民群体是否壮大无关,排除B项;明中叶以后的新兴生产关系是指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萌芽,这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D项。3.(2019届云南昆明高三复习诊断)永乐三年,郑和开始远航。据不完全统计,在永乐年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其中尼八刺(今尼泊尔)、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等六个国家的国王多次访问中国。材料说明,明朝在郑和开始下西洋后()A.注重平等外交B.中外交往非常频繁C.废除海禁政策D.形成朝贡外交体系解析:选B据材料“在永乐年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等六个国家的国王多次访问中国”可知,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外交流频繁,而不是平等外交,排除A项;依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推进海禁政策,并未废除,排除C项;朝贡外交体系在明朝以前早已形成,排除D项。4.(2019届广西桂林、贺州、崇左三市一模)下图为珍藏于故宫的清代《雍正行乐图》,图中的雍正穿洋装戴假发,却手持钢叉,深入虎穴,真是勇猛无双。这一作品()A.反映出清初社会生活风尚的重大转变B.体现了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C.具有鲜明的西方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D.表明清政府长期实行海禁政策的终结解析:选B由材料“雍正穿洋装戴假发,却手持钢叉”可知随着西学东渐,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与包容,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雍正帝的装束而非百姓的生活场景,排除A项;现实主义绘画出现在19世纪中期,排除C项;鸦片战争打破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5.(2019届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预测一)据统计,清前期各地农业短工的日工资,就其平均数说,除东北的奉天、热河地区,以及广东安徽地区以外,其他各省最高为八十文,最低为二十文,从雍正十三年(1735)至道光七年(1827)九十多年没有多少变化。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全国工资价格水平趋向平衡B.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停滞C.闭关政策制约海外市场扩大D.重农思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选B题干中农业短工的日工资低,且90年没有什么变化,再比对此时西方因工业革命的推进工资水平增长快,故选B项;由题干中“除东北的奉天、热河地区,以及广东安徽地区以外,其他各省最高为八十文,最低为二十文”,可知各地工资极不平衡,排除A项;闭关锁国只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源,排除C项;材料与重农思想无关,且当时商品经济比较繁荣,排除D项。6.(2019届辽宁凌源一模)下图是清代康雍时期用于外销的“青花西洋宫苑盆景高奘大盖罐”,整个大罐表面被分割成一个个密密麻麻的六边形,其中一半罐身在六边形内描绘了类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宫苑建筑。这说明当时()A.青花瓷开始进入西方世界B.市场需求影响瓷器的生产C.中西间的贸易仍采取传统形式D.中国瓷器浸染了西方人文思想解析:选B依据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