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昆明调研)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鱼鳞图册的编制()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解析:选A。鱼鳞图册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促进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土地财产登记制度属于现代土地法权制度,故B项错误;鱼鳞图册利于抑制土地兼并,进而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鱼鳞图册编制的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而非提高土地商品化程度,故D项错误。2.(2020·上饶重点中学高三六校联考)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B.城镇化快速发展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解析:选D。据材料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这种现象说明租佃关系日益发展,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式经营,仍然是封建土地生产方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城镇化现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而非城乡差别,排除C项。3.(2020·佛山二模)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A.外来作物的传入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B.外来作物的传入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解析:选A。“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说明增加了粮食产量,可以养活更多人口,故选A项;“16世纪中叶”是明代中后期,排除B项;“玉米番薯、马铃薯”是农作物,不属于农业技术层面,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统治政策逐渐走向封闭,而非开放,排除D项。4.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A.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B.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C.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D.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佃制是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永佃制度的实行与普及是明清时期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的一种表现,故A项正确。5.(2020·张家口调研)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这表明当时()A.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兴起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C.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D.已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解析:选B。依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发达,而非开始兴起,故A项错误;据材料“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可知,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发达,这表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6.(2020·石家庄二模)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已普遍出现,最著名的是《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休闲旅游之风盛行B.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C.社会服务体系完善D.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解析:选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区域间长途贸易比较发达,商人的流动性非常大,这才会出现题干中“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内容的旅行指南图,故选B项;根据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不是人们旅游的指南图,而是商人们的旅行指南图,排除A项;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是为商人来往各地提供便利的地图指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