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催生的饭圈文化摘要以追星为核心特征的“饭圈”文化在新媒体时代逐渐兴起,新媒体的产生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实现了粉丝与偶像的零距离接触。新媒体孕育了饭圈文化的产生,改变了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社交平台的产生为广大粉丝的聚集提供了革命根据地,饭圈逐渐组织化、系统化。在新媒体时代,粉丝有了自己的话语权,粉丝能为偶像带来巨大经济之外,粉丝的一举一动也牵连着偶像的利益。关键词新媒体;饭圈;追星;文化;影响1饭圈文化1.1何为饭圈“粉丝”一词源于英文的“fans”,音译成中文则是“饭”,由一群粉丝组成的有组织的群体就是饭圈。与饭圈相对立的是散粉,饭圈专指那些为偶像做数据、宣传、打榜等行为而成立的有明确分工、管理层次的粉丝组织,散粉则是单纯出于对某个明星的喜爱,偶尔关注其动态的一群粉丝群体。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饭圈具有高度组织化,其内成员有专门的工作任务,而散粉则仅仅表现出对某个明星的关注行为。1.2饭圈文化的兴起饭圈文化不是一夜兴起的,它是随着明星与粉丝之间的互动一起发展到今天的。而是世纪70-80年代,邓丽君凭借其光彩照人的形象以及甜美的歌声收割了一大群爱慕者,由此掀起了中国大陆的追星热。不过,因为当时时代背景特殊,只是小范围的追星浪潮,并未形成风气。20世纪末期,香港涌现出了一批批诸如张国荣、王祖蓝、刘德华等颜值与实力并存的明星,粉丝文化开始逐渐兴起,粉丝文化开始萌芽。学术界普遍认为2005年《超级女声》综艺节目的举办是我国饭圈文化的开端。上个世纪,国内的传播媒介主要以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为主。偶像们多以声音、影像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性使得粉丝与其偶像互动交流的机会千载难逢。观众没法决定自己想看什么、想听什么,偶像的命运掌握在传媒公司手中。2005年的《超级女声》掀起了一波火热的追星浪潮,粉丝通过手机短信、电话、网络投票等方式为自己喜欢的歌手投票,粉丝从这时开始慢慢拥有了参与权。现如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粉丝与偶像的接触点越来越多,粉丝渐渐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新媒体的传播双向性,实现了粉丝与偶像之间更便捷、更平等的对话。在信息双向传播的时代,粉丝的声音越来越大,粉丝拥有了参与决策的权力,他们可以决定自己想要看什么、想要听什么。同时,社交平台的产生为粉丝们搭建了交流平台,粉丝集聚成群,分工明确。在这种情景下,饭圈逐渐演变成了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群体。Z时代的饭圈文化是依附于主流文化衍生的一种亚文化,是粉丝为提升偶像知名度、激发路人好感等做出的诸如做数据、资源争夺、打榜、控评、反黑等行为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现如今,饭圈已具备较强的组织力、传播力与造势力。处在饭圈中的粉丝不再是单纯的追星行为,他们将做数据、打榜、控评、反黑、应援等行为当成自己的日常工作,为偶像赴汤蹈火。2新媒体时代催生的饭圈文化2.1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系统为载体进行信息传媒的媒介”。新媒体的“新”是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新媒体是媒体形态的一种。传统媒体无非就是四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特点是单向传播,即信息只能由信源传递给信宿,两者之间缺少了的反馈环节。新媒体则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多点对多点的方式向外界提供信息或服务。新媒体传播具有双向性,传播过程具有反馈环节。[2][1]在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沟通交流。信源能够及时接收信宿在接收信息之后形成的反馈,从而使信息发布者得以实时追踪信息传达的动态。2.2新媒体对饭圈文化的影响以往的粉丝追星行为仅限于购买海报、专辑或向身边的好友安利自己喜欢的偶像等。粉丝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难以集聚成群。然而,新媒体的出现为粉丝群体的集结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场所。在品牌霸霸越来越青睐流量明星的情况下,这群有着共同喜好、极易被煽动的粉丝,开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上,毫不避讳地向大家展示出这个群体强大的执行力、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