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六学术前沿追寻核心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引领热点材料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所在。每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祖国强大繁荣、文明昌盛,每个民族才能繁荣进步,每一个人才能幸福“”发展。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因此每个公民,不论是何民族,都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各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只有这样,民族才能因国家发展而繁荣,国家才能因民族团结而兴旺。——链接相关知识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1)战国时期屈原热爱祖国,其作品《离骚》抒发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感。(2)两宋时期,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岳飞把杀敌报国的壮志写入诗词;辛弃疾投笔从戎。(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选择了共产主义理想。2.维护统一,反对分裂(1)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并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2)1945年8月,为了和平民主,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3)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4)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3.同仇敌忾,抗御外侮(1)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2)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的消息传出后,台湾军民反对割台的斗争此起彼伏。(3)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4)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2)“”魏源《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3)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面对民族生存危机,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4)甲午中日战争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5)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抵制日货的大规模运动。(6)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爱国情绪高涨;出现三罢斗争。5.民族精神,薪火相传(1)“”革命与建设中: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求知意识、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加强。——感悟针对训练1“.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来,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失败了。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民族历经磨难开始于鸦片战争B“”.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原因是列强侵略和制度落后C“”.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D“”.一次又一次失败了说明近代没有正确的革命道路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是民族历经磨难的开始,故A项说法正确;列强侵略和制度落后导致了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B项说法正确;“”仁人志士奋起抗争的目的是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体现出了人类的正义和道德,故C项——“”说法正确。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2.据记载:从1900至1911年间,广州市先后出现了水泥厂、针织厂、火柴厂、造纸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