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起源的特点:⑴原是经济从采集经济像种植经济发展而来;⑵多元交汇:最早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呈现地域差别,北方粟麦为主,南方水稻为主。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㈠产业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六畜、十二生肖)㈡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1.必要性:人少地多,自耕农经济的存在。2.可能性: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完善。⑴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进:原始社会:木、石、骨、蚌等为材料的打磨工具;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工具,但仍以木、石、骨、蚌为主要材料,耒、耜为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普及,推动牛耕在战国开始出现。西汉时期:铁犁牛耕推广,到西汉中期,犁壁的发明使牛耕技术广泛推广,称作二牛一人犁耕法,这是农用动力的革命。三国时期:马钧发明灌溉工具翻车(靠人力)唐朝: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这时还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水力),这是农用动力的又一次革命。归纳总结:农业工具的演变特点:材料方面:由最初的木、石、骨、蚌到青铜、铁制的金属农具。制造工艺方面:由打磨到冶炼。动力方面:由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⑵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芍陂(淮河)、都江堰(岷江)、郑国渠(黄河)。西汉时期:漕渠(黄河)、白渠(黄河)、坎儿井(西域)。东汉时期: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㈢农业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⑴演变过程: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的简单协作)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耕。⑵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⑶特征: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据家庭手工业结合。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落后性、保守性、分散性。③脆弱性(简单的性别分工、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榨,天灾人祸战乱等、人口的增长)。⑷评价:积极: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据家庭手工业结合。②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③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消极:①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因素之一。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原因之一。三.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生产力方面: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关系方面:由大规模简单协作的集体耕作到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耕、四.对现代农业的启示:大力兴修水利;减少农民的赋税压力,取消农业税;减赋增收;提高耕作技术;控制人口增长;种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加强城乡联系,减少发展差距;发展科技,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要有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强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机制,加强对自然的利用;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1.定义:2.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3.公田和私田。二.封建社会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鉄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私有土地的出现)⑴耕田制的崩溃,表现:①大量“公田”被抛荒;②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⑵春秋税制改革,加速耕田制的瓦解,其实质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合法化。(齐鲁)⑶战国商鞅变法,意义是①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使得土地私有制有了全面肯定。②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2.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3.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重要途径:土地兼并(主要)和土地买卖。⑴危害:①(对农民)失去土地,遭受剥削,经济状态恶化,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经济发展。②(对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财政状况恶化,被迫改革,缓解矛盾。⑵封建政府的解决措施:均田、限田(屯田)。(均田:土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