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制剂样品溶出实验和含量有关等分析方法开发的时候,由于有辅料的影响,需要进行过滤,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在过滤过程中,需要用到滤膜。滤膜的材质和种类有时会对样品造成比较大的影响,需要筛选不同的滤膜。膜分离过程是利用薄膜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薄膜作为两相之间的选择通过性相,可使两相的某一种或多种组分透过膜,截留其他组分,从而实现不同组分之间的分离,达到分离、浓缩和纯化的目的,它主要利用流体压力差为推动力的筛分分离过程。微孔过滤、反渗透、纳滤、超滤均属于压力驱动型膜分离技术。类型微孔过滤超滤渗透物水、溶剂溶解物、气体水、溶剂、离子和小分子(相对分子质量<1000)截留物悬浮物、颗粒、纤维和细菌(0.01~10μm)生化制品、胶体和大分子(相对分子质量1000~300000)纳滤水、溶剂、价盐(相对分子质量<200)溶质、二价盐、糖和染料(相对分子质量200~1000)反渗透水、溶剂部悬浮物、溶质和盐微孔分离过程是在流体压力差的作用下,利用膜对被分离组分的尺寸选择性,将膜孔能截留的微粒及大分子溶质截留,而使模孔不能截留的粒子或小分子溶质透过膜。微孔滤膜操作有死端过滤(垂直流过滤)和错流过滤(切线流过滤)。死端过滤主要用于固体含量较小的流体和一般处理规模,膜大多数被制成一次性的。分析常用的过滤流动相和一次性注射式的过滤膜就是死端过滤。见下图。微孔滤膜的过滤机理主要为截留作用。截留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机械截留、吸附截留、架桥截留、在膜内部的网络中截留。如下图:1、机械截留:即筛分作用。指膜具有截留比其孔径大或其孔径相当的微粒等杂质的作用。2、物理作用或吸附截留作用:除了考虑筛分作用,还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吸附和电性能的影响。3、架桥作用:在孔的入口处,微粒因为架桥作用也同样可被截留。4、网络型膜的网络截留作用。这种截留是将微粒截留在膜的内部,而不是膜的表面。从上可见,筛分作用很重要,微粒等杂质与孔壁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较孔径大小显得更为重要。微孔过滤主要应用于分离大分子、胶体粒子、蛋白质以及其他微粒,他们的分离机理是根据分子或微粒的物理化学性能、所使用的膜的物理化学性能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大小、形状、电性能)不同而实现分离。微孔过滤的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1、初始阶段:比膜孔径大的粒子被截留在膜的表面,比膜小的粒子进入模孔,其中一些粒子由于各种力的作用被吸附在膜孔内,减少了膜孔的有效直径;2、过滤中期:微粒在膜表面开始形成滤饼层,膜孔内部吸附逐渐趋向于饱和;3、后期阶段:随着更多微粒在膜表面被截留,膜孔内部吸附也趋于饱和,微粒开始堵塞膜孔,最终使膜通量趋于稳定继而不断的下降。通过上述的3个过程,就能理解在溶出过程中滤膜吸附能达到饱和,随着过滤次数的增加越来越难过滤。1、尺寸常用的针式过滤器有4mm、13mm、25mm、33mm规格,针头式滤器规格的选择通常是与样品的体积有关:通常样品量小于1mL时,选用4mm直径的针头式滤器;样品量在1-10mL时,选用13mm直径的针头式滤器;样品量在10-100mL时,选用25mm直径的针头式滤器;样品量在10-200mL时,选用33mm直径的针头式滤器。尺寸过滤体积4mm13mm25mm33mm0.1(cm2)0.653.94.6残留体积≤1(ml)最高操作压力(psi)1-1010-10010-200<10<25<100<1252、孔径常用的孔径有0.22μm,0.45μm,0.8μm,1.0μm孔径范围能去除样品、流动相中极细颗粒的要求;可以达到GMP或者药典规定的除菌99.99%的要求。适用于要求高较高的溶剂、样0.22品的处理,如色谱用离子对试剂、超纯。水、质谱分析溶剂的样品等过滤。用于小于3μm、3μm或更大填料色色谱系统。能滤除大多数细菌微生物,适用于常规样品、流动相过滤,能0.45够满足一般色谱要求去除大多数不溶性微粒,适用于紫外等对样品哟求相对较低的0.8-1.0分析检测,效率较0.45μm滤膜高,尤其适用于难溶性辅料多、混悬剂和粘合剂用量多、且使用紫外检测的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检测。1-5μm过滤较大颗粒的杂质或者用于难以处理的浑浊溶液的预处理可先以1-5μm滤膜过滤再用相应滤膜进行过滤。3、种类微孔过滤器滤膜主要有:醋酸纤维素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