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证券市场发展与共同富裕陈志武/文*发表于《新财富》2003年8月贫富悬殊问题日益严重,这已是公认的事实。如果这些收入差距不逐步缓和,势必对社会稳定构成进一步的挑战。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很多,包括制度上的:只要政府对各类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的垄断还存在,只要政府还继续控制许多行业的准入权,谁能获取这些资源和行业准入,谁就能快速增长财富。行政对资源和行业准入的垄断是造成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但是,今天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也有时代和技术性的因素,包括生产、运输、销售和通讯技术变革对社会的冲击。这些技术变革或者说“现代化”因素使“商业垄断”的形成变得更为可行,也必然带来企业组织形式的变迁。在越来越多的希望集团、华联超市、国美电器出现并支配各个行业的时候,普通人从事“小本生意”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社会中的收入分布只会越来越两极化。那么,我们如何通过相应的金融创新来缓和日渐加剧的贫富悬殊压力呢?证券市场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理想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呢?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看看美国。比如说,去年富豪索罗斯(GeorgeSoros)的收入是6亿美元,比平均收入为3万左右的普通工人高出两万倍,这种收入差别的确离谱。但是,在美国几乎从来没有因收入不均而引发的“革命”。那么,金融创新与市场结构是如何维系美国的社会稳定呢?一百年前的中国社会为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晚清中国的生产与商业形式。晚清前的中国跟十九世纪的美国一样:几乎所有人都从事农业。那时,铁路还刚刚起步,没有汽车和拖拉机,没有电话,甚至也没有电报,机械化生产也谈不上普及。当然,那时候根本不可能出现像刘永好的希望集团,任何规模化的饲料生产、运输与销售都不可能。既然那时的企业做不大,也自然没有一夜暴富的可能性。在传统的中国,各村和各镇基本上是相互分隔的局部市场,人工运货的距离可长达二、三十公里,但更远则体力上难以支撑;即使是通过马或者驴可使运输距离增加,但由于没有现今的宽阔的公路网,马车运输的货物规模和成本还是足以限制生产与市场规模的扩张。因此,张三可在张家镇、李四在李家镇各办一家饲料店,而且由于每家都得靠手工加工制作饲料,任何一家都不易作得太大,所以张家镇和李家镇甚至都可容纳几家饲料店。从这种意义上讲,正因为每家饲料店规模很小、需要的创业资本不多,只要有创业的意愿和能力,多数人都有机会集到资金、进入“企业家”阶层。对于任何社会,多数人有从事“小本生意”的致富机会而且这种致富机会人人平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培育并维持一个足够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或“中产阶级”的必要条件。一旦中产阶级占多数,社会稳定就会是自然的事情。有意思的是,在传统的中国,张三或许选择开饭馆、开理发店或者种田,但由于都“做不大”,大家不仅“创业机会”均等,而且收入也相差不大。当年的地主也许真的富有,但没有几家的收入是普通百姓的几千倍、几万倍。五月号的“财富是怎样产生的”一文中我们谈到,在传统社会中宗族既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又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互助共同体:当一家因盖房而需要一大笔开支时其他成员会借给他钱,而当一家出现天灾人祸时其他成员也会尽量向其提供救济。宗族起到了信贷、*作者为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在本文的素材收集过程中,作者得到谢平、周年洋与徐忠的帮助。保险的经济作用。此外,族群在当时也是极重要的创业融资“证券市场”。张三如果想创业,最可靠的融资途径可能是本家族内的成员。这种“证券市场”虽然小,但那时创业需要的资金不会太多,家族内融资通常也“够用”。由于生产技术与运输技术上的限制,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不太容易出现有规模的商业垄断,“亿万富豪”也不太可能出现。因此,没有必要靠金融创新、靠大众证券市场来调节收入的不平等,股权证券化的必要性不大。现代技术带来的冲击今天,我们可能会认为是改革开放、是市场化造就了像刘永好这样的富豪。其实,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因为仅靠市场、靠改革本身还不一定能使你在短短十几年中创造几十亿的财富。刘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