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信用衍生品与商业银行经营表现VIP免费

信用衍生品与商业银行经营表现_第1页
1/19
信用衍生品与商业银行经营表现_第2页
2/19
信用衍生品与商业银行经营表现_第3页
3/19
第1页共1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9页信用衍生品与商业银行经营表现——基于美国市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作者简介】:王晋忠(1969—),男重庆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金融工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刘国泰(1984—),男,贵州毕节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0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街55号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校区)金融学院。邮编:610074联系电话:13408626062(刘)13668288894(王)E-mail:lgt8437@yahoo.cn第2页共19页第1页共1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9页信用衍生品与商业银行经营表现——基于美国市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王晋忠刘国泰(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四川成都,610074)摘要:信用衍生品自上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发展迅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美国市场的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针对信用衍生品对两类银行的经营表现进行对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用衍生品长期内对主导型银行的收益水平和适度参与银行的信贷规模产生影响,短期内的影响则不显著。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信用衍生品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关键词:信用衍生品;盈利水平;信贷规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TheeffectofCreditDerivativesonbank’soperations——APanelDatamethodappliedtotheUSAmarketAbstract:ThispaperistoassesstheeffectofCreditDerivativesonthecommercialbanksintermsofROAandthe第3页共19页第2页共1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19页scaleofcredit.Theempiricalresearchwasbasedonthedataselectedfromthe14biggestbanksinAmericanCDmarketover2004—2007.Theconclusionreadsthatonlyinthelong—runcanCDremarkableinfluentROAandcreditscaleofbothtwokindsbankswhereasitseffectinshort-termisnegligible.WangJinzhongLiuGuotai(FinanceCollege,CSouthwester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Chendu,China,610074)Keywords:CreditDerivatives;ROA;Credit-Scales;Paneldata;EmpiricalResearch一、前言信用衍生品(CreditDerivatives,CD)是指从基础资产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一种双边的金融合约安排,依据约定的信用事件发生与否转移约定的现金流,从而使得参照资产信用风险从众多风险中独立出来并转移给交易对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CD发展迅速,其全球交易量从1996年的0.18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0.12万亿美元。作为CD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在社会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信用衍生品对商业银行经营所带来的影响历来就受到广泛的关注。第4页共19页第3页共1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19页(一)文献综述总的来说,CD对商业银行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就积极意义来说:王琼,陈坚定指出了CD分离信用风险、解决不良资产和“信贷悖论”上的功效。Smithson(2003)指出CD改变了商业银行依靠兼并和收购来分散信用风险的策略,在降低风险暴露的同时避免了破坏客户关系;Kroszner(2007)指出CD增加了信用市场的透明度,有助于信用风险的价格发现并提高定价效率;赵征认为CD具有扩大信用保护范围、动态管理信用风险、建立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完善信用风险定价机制等微观、宏观效率。尹灼(2005)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建立基于CD的积极信贷组合风险管理。就消极影响来说,JointMarketPracticesForum(2003)指出信息的不对称会使CD定价偏差、降低市场效率。Plender(2006)指出道德风险可能使CD增加市场整体的风险水平。IMF(2006)指出CD将信用风险转移到相对缺乏经验投资者身上,增加了潜在的不稳定性,投资者对高收益的追求也会聚集大量的信用风险;AlanD.Morrison认为CD会加剧“脱媒”现象从而损失福利。我国学者认为信用衍生工具的使用也会带来...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信用衍生品与商业银行经营表现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