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阅读教学的朗读训练朱村中心小学朱丽仙2012学年第二学期小学语文教师都知道“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在此,我谈谈几点做法。首先,要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如《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男孩误以为献血会死,但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还是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字里行间表现出小男孩复杂的心理。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但却是坚定的。朗读时要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其次,要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和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里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就能充分体现出来。2、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叶圣陶先生的《荷花》,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欣赏美丽的荷花,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有,要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最后,可以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