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书法艺术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书法是我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祖国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踊跃的现实意义。“学书首须人品高”,从学书者的生命成长角度来看,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要重于学书技术的积累和提高。因此,要养成高贵的道德品质,踊跃探索和挖掘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创作出具有时期精神的书法作品,做到自娱自乐,充实和丰硕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一、书法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缩影汉字,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书法伴随着汉字产生和发展,已成为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在通过历代书法家的熔炼和创新,形成了特有的艺术形式,从最初的甲骨文、石鼓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往后的草书、行书、楷书,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令人景仰的书法大家,有钟繇、王氏父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若是把中华民族的文化比作一部交响曲,那书法就是它的华彩乐章。中国汉字从简单的符号开始,一路发展、演变、创造,形成篆、隶、草、行、楷等五种书体,成为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二、书法艺术是展示人格魅力的表现形式中国书法家群星灿烂,每一个书家都有动人的故事。咱们知道,颜真卿是唐朝名将,虽官拜平国公,但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勇于斗争,不怕丢官弃爵,乃至献诞生命,他是忠义之士、殉节之臣,他的字之所以千古流伟,为人们所喜爱,就是因为他那博大的胸怀、刚强的性格、深邃的思想、坚实的功力和高贵的道德情操和民族气节鼓舞着人们。练字炼人,学书先学做人。练字的进程就是炼人的进程。只有学问高,人品好,肯下功夫,字才能写好,才能流传千古。从书史上看,书法审美特别讲究作者的品格,重视人品。书法作品虽美,但人品卑污,则因其品下而被鄙视者历代不胜列举。如宋朝的蔡京、明清时的王铎等。相反,品格高洁,书艺卓越,则因其人品而更看重其书艺。如王羲之、颜真卿、岳飞等人,他们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贵,在他们身上表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后世敬仰。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也曾对皇帝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之“心正则笔正”的典故,不可是笔谏之隐语,也是书法之真理。历代书法家,无不勤学苦练、历经艰辛才终有所成。王羲之七岁拜师于女书法家卫夫人,后又遍学李斯、钟繇、蔡邕等书法家,博采众长,自辟蹊径,终成一体;唐朝书法家欧阳询看到晋古碑,在碑前看了三天才肯离去;怀素僧人,为了学习书法,他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他还带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不远万里到京城去向大师请教;还有王献之的“尽十八缸水”等故事。有很多书家,禀性正直,不畏强暴,却能同情弱小,以己之长解困济贫。如王羲之碰到一个卖扇子的老妪,见她的货无人问津,于是在一把扇子上题写了几个字。起初,老妪很不高兴,抱怨他把扇子弄脏了。王羲之对她说,你就说王右军题了字,必然会有人买的。老妪不信,但当她到人多的地方真一喊时,一下子被人包围了,大家争着要买,不一会儿就卖完了。再如清朝何绍基,毅然拒绝贪官重金索字,对穷人则慷慨挥毫,赐之墨宝,为穷人救急等。做为书法爱好者,有一技之长不自大,要为人正直,心地仁慈,关爱他人。三、书法学习是历练人生的良好途径书法是一门法度严谨的艺术,遵循科学规范的方式,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书法效果。如临习楷书,要仔细观察、琢磨,从其横平竖直中,体会到做人的正直;在从简到繁的临习进程中,依照循序渐进的规律,明白“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克服马虎敷衍的毛病,培育耐心稳妥、细致严谨的良好品质。苏东坡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学习书法可以令人精神专注,细致入微。在摹仿碑帖时,细心观察字帖,从一点一画的运笔方式,到字体的间架结构,点画的位置关系,一丝不苟,看得精准细致,才能写出与帖上一模一样的字来,这就是“入帖”。学习书法可以锻炼毅力,培育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书法虽然不像有些人说不得得那样玄妙,那样高不可攀,但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够奏效的。在有了较好的方式以后,必需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