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安塞县第二小学陈梅设计理念: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知识短文。从教材的内容看,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弄清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是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重点是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及经过。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我注重于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形可见,有话可说。其次,重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其三,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教材分析: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只是一篇很有意义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再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作发明有所启示。学情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一篇较为浅显易懂的科普说明文,介绍了蝙蝠和雷达、飞机的关系,课堂上可根据内容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对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不能很好的掌握,对雷达的工作原理掌握可能也有困难,因此在教课文内容时,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应用图示去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通过分小组交流,同桌互相说、读中体会等方法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弄清蝙蝠的特异本领与雷达工作原理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1、利用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2、在讨论探讨中掌握文章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究自然科学奥秘的情感。教学重点:领会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教学难点:领会蝙蝠的特异本领与雷达的工作原理间的关系。教学策略:(一)、反馈交流。确立学习目标。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课堂上教师针对领会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过程,进行讨论作为本课教学重点。3、根据目标,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本课中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蝙蝠飞行的秘密,化难为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设计雷达工作的示意图,填写表格,动手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既动眼看,又动手动脑,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三)、重视朗读训练。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因此,将学生、电脑、课本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上教师抓住关键字和句子展开教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读书方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准备重点词句的课件;准备蝙蝠和飞机利用超声波飞行的示意图;搜集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学生准备:继续搜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而作者却用一个和字把它们联系了起来,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它。(设计意图:利用课题,以蝙蝠和雷达这两种貌似不相干的事物制造话题,激发学生探究二者的兴趣)二、朗读课文,设疑激趣。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介绍蝙蝠飞行的本领,它飞行时有什么特点?(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2、再读这部分内容,看你读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3、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汇报)4、那我们能不能把蝙蝠的这种高超本领读出来呢?(自由练读、有感情地读第三自然段)过渡:蝙蝠在夜间自由自在地飞行,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