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于《论语·述而》,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苏东坡少年时才智过人,经常受人夸奖,便渐生傲气,就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有一天,一位老者来拜访,给了苏东坡一本书,向他请教几个生字。苏东坡接过一看,谁知第一行就读不下去了,越往下看,生字就越多,他不由得脸红了。老者笑盈盈的走了。于是苏东坡就重新写了一副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同学们,你听罢有什么感想呢?大文豪尚且如此,我们又该怎么做呢?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谦虚的美德,人们有许多这方面的格言警句启迪后人。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事实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人能够有骄傲的资本,因为任何一个人,及时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够说他已经彻底精通,彻底研究全了。“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止步不前、而趾高气扬。如果是这样的话,则必将很快被赶上,很快被后人超越!这就告诉我们要积极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这句话包好了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而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就说我们班集体吧,在这几十个人的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象棋高手。有的能歌善舞,有的文采出众。。。。。。同学们,多向他们学习吧,就像置身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充分的养分。这样才能茁壮成长。高山,是那样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的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他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的聚集好一点一滴的不起眼水珠。如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向身边平凡的人汲取他们的点滴之长。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如果有三个人,一个人是瞎子和一个瘸子还有一个杀人犯.可以向他们学习什么呢?一个人是瞎子可以向他请教看不到怎样辨别方向一个瘸子可以向他请教走路的平衡方法一个杀人犯可以向他请教,懂得了防御被别人,以免被谋杀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