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与健康合作教学中正确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石嘴山市惠农区回民学校陈学琪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校体育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为当今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尤其是长期得不到重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了新的目标定位。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阐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也为在体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并逐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体育锻炼作为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由此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说,体育学科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的优势类学科,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必须有机渗透心理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一、体育合作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效应1、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说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无心理疾病。其二,积极的心理状态。2、体育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是指体育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修心养性的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协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并指导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3、独特效应具体体现在;首先,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与利用,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消除疲劳和提高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其次,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适度负荷的身体锻炼将促使人体产生运动愉快感,有助于调节情绪,发展情趣,具有悦体效应。另外,对于中学生而言,体育锻炼还有助于磨练他们的意志,对培养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果断、勇敢、自制、自信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三,体育教学活动能加强社会联系,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体育运动以其特殊的形式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使得人们可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结识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第四,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通过能够充分展示与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体育活动,帮助人们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消除焦虑、孤僻等心理障碍,从而保持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二、体育合作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教学水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必须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教育理念。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心理、情感、意志的发展,还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巨大可能性。提倡多样性,创造性。一切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启迪精神、净化心灵、陶冶个性,使体育教学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主体教育观,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用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保持一颗童心,把握学生特有的情感世界,尊重学生的抉择,充分理解、信任、关心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以及成功的机会,促进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的发展。2、建立平等合作与教学相长的观念。教师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就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成为朋友,课堂成为乐园,师生积极互动,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想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求得新的发现,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相互合作,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师生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氛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