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语文课程教育功能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这说明语文教学不但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蕴含两个层面的境界:一是“教书”的境界——把书本上的知识与技能传授于学生;二是“育人”的境界——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即学生良好的修养和气质.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人们为什么要重视语文?语文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究竟是什么?我们现在的中小学开设语文课,到底是为了什么?解决语文应该怎样教、怎样学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这个更基本的问题。(一)语文课程的工具作用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且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1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说,语文工具性一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工具;一是“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工具。语文,首先它是一种工具,这恐怕是无可置疑的吧?有谁不运用语文的知识到生活中去的,在生活中又有谁能不运用语文的?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价值在于,经由语言文字而通向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二)、情感熏陶作用语文的德育价值非其他学科可以代替的。其他学科更强调为什么,或强调必须怎样,是理性的,规范性的;语文强调的不是说教,而是情感的熏陶,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潭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泛起粼粼波纹。如果老师的教学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融合,这样教学活动就可以成为学生的主观需要,成为在学生内心情感驱动下的主2观能动的发展过程。这就恰恰符合了“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的本质属性。因此,也就最终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小学生的阅历浅,经验少,想学好语文可谓困难重重,凭近似“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收效甚微,而让学生主动地投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水》这篇课文明明写的是缺水,是人们对水的渴望,但课文只字未提苦,通篇都是快乐。这反衬的写法,孩子们体会并不深刻。尤其是对于我们江南的孩子,从小在水的浸润中成长,江南的孩子怎么也无法感受那缺水到底是怎样的情景。《水》这一课深深地打动了我,读着读着我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为此我选择了适当的音乐,以音乐煽动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我又从网上找来了我国西北地区因常年缺水,而使土地干裂,黄土飞扬,人们灰土灰脸地在干巴巴的土地上劳作的图片,我要让我的学生也体会到无水的艰难,从而用自己的生命去珍惜水。恰当的音乐、图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水》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学生,然而这毕竟是不够的。在讲《水》这篇课文时,上课前老师们一起讨论“十公里”是多长,为了让孩子们对这个抽象的数字有形象的认识。课前我特意留意了一下车子的里程表,从我们学校出发到市中心差不多有十公里的路程。上课的时候我把我的观察告诉孩子们,这时候学生静静地听着,十公3里有多长,挑水的路有多远,多么辛苦,就一目了然了。“哇……有那么远……”从孩子们惊讶的表情中,我知道他们已经进入课本了。接下来,学生再联系“很小”、“一个小时”、“一担”几个词谈谈自己的感受,想到了摸黑赶早去排队,在长长的队伍中焦灼等待,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