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6页我国地方政府信用问题探析胡婧【摘要】大量的社会学研究表明,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普遍的信任危机,而地方政府的信用问题在新形势、新环境下的地位和作用则显得格外重要。我国当前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地方保护主义色彩过浓、缺乏稳定的公共政策、腐败现象盛行、行政道德的匮乏等几个方面,所以地方政府信用的构建需要以服务价值的选择、道德“制度化”的方向为保证,并需要通过建立地方政府信用监督机制、制定稳定的公共政策、加大公民参与力度等措施以及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得以实现。【关键词】政府信用;信任危机;道德“制度化”在公共行政领域,对信用问题的研究一直同政府与公众(thepublic)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政府改革浪潮中,重建政府信用在许多国家被提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信用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因素。正如巴伯所说,“虽然信任只是社会控制中的一个工具,但它是一切社会系统中无所不在和重要的一种。在社会控制中,权力若要充分或最大程度的有效发挥作用,就必须有信任包含其中。”如果政府的承诺是空头支票,必然损伤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进而导致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低下。近年来,政府信用问题之所以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政府信用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的信用存在着严重不足、弱化和缺失的情形大量的社会学研究也表明,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普遍的信任(trust)危机。更有学者指出,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信用。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和权力机构以及整个社会都普遍存在着失信行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因此,在信用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加强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信用建设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日益迫切的问题。一.商鞅“立木取信”的启示“信”是儒家伦理道德的精髓,它不但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而且还是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基本准则。“国无信不立”、“取信于民”就是这个道理。商鞅把信用视为治国三件法宝之一。商鞅变法图强起草了新的法令,为了取信于民,他采取了立木取信的方法,《史记·商君列传第八》中记载“令即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寡民有能徒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此举令百姓相信商鞅是个一诺千金之人,这为他后来在秦国变法打开了诚信的渠道,同时,也为国家信用深植于民心起了巨大的作用。秦遂政行令通,民富国强。这就是“立木取信”的典故。作者简介:胡婧,陕西西安人,汕头大学2004级行政管理在读研究生。巴伯,信任、信任的逻辑与局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张维迎,2001,5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是信用,中国改革,第9期第2页共6页第1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6页可见,守信用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关键。政府守信用,公众才能信任政府,政令才能实施,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政府信用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是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社会、民众中所形成的心理反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调整和体制优化的过程,政府信用在新形势、新环境下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格外重要。政府官员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政府的形象,体现着政府的信用观和守信度,进而影响每个公民对政府的认同。如果政府不守信用,就可能引起政府部门公信力或威望下降,从而引起人们对政府部门的失信,影响政府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行,长期下去有可能引起人们对政府合理性、合法性的质疑,引发统治危机。因此,政府取信于民是一个严肃而重要的问题。二.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一)地方保护主义色彩过浓地方保护主义是各地方政府在地方狭隘利益思想的影响下制定一些政策来保护本地企业的行为。在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局部利益,无视市场规则,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缺德失信、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