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2页1(一)韦伯工业论理论假设影响工业区位形成的各类条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因子,其中只有少数具有普遍意义。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运输成本、劳力成、本集聚(二)区域的基本特征1实体与抽象的二重性2五个基本要素: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边界其中内聚力是区域形成与演变的基础。3客观性与动态性4等级体系5区域不能无限划分(三)区域的划分布德威尔主张将区域划分为均质区、极化区、计划区;克拉森提出按增长率进行区域分类汉森根据直接生产活动、经常经济资本与经常的社会资本的组合情况将区域分为三类:拥挤区、中间区与落后区;我国学者侧重研究经济区和行政区(四)主要区域经济理论1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托勒的中心地理论德国,Walter.Christaller,把区位论由古典学派转换为近代学派。1933,《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地理位置有不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决定找这个位置所能提供的商品类型。商品的供应是由内部的规模递增收益决定的,这与位置有关系是因为消费者会产生运输成本。2增长极理论代表人物:佩鲁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行业集中于特定的区域,形成一种吸引力和排斥力产生交汇的增长极。区域经济的增长并非平衡增长,而是首先出现在某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增长由增长极向周边扩散。3核心边缘理论代表人物:约翰弗里德曼将空间地域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发展是通过一个不连续的,但又是逐步累积的创新过程。发展通常是起源于变革中心,创新由这些中心向周边潜力较小的区域扩张。4循环累积理论1957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理论回流效应使得发达地区更发达,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扩大,产生循环累1第2页共12页第1页共1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2页积效果。尽管有扩散效应,但很可能小于回流效应。5倒U理论1965年由威廉姆逊提出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成长的差异将会扩大,倾向于不平衡成长。随着经济增长,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达到成熟阶段,区域间差异将逐步缩小。(六)城市增长动力城市增长动力1:集聚力集聚力来源于集聚经济效益。区域经济因素向某一特定地区集中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或效率提高所带来的收益。1交易成本节省2分工与规模经济3信息与外在效应4公共服务和劳动力市场共享城市增长动力2:扩散力扩散力: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放慢,原来已经积累的资金和技术开始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于是出现了由增长点想周边地区扩散效应(七)城市增长的测度1就业量向城市外提供产品和劳务的部门就业量向城市内提供产品和劳务的部门就业量2国民收入指标或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八)城市增长分类1按增长动力不同,城市增长可分为内生增长与外生增长内生增长:由城市内部能量推动经济增长外生增长:地方政府作用,大型土地开发商投资以及交通环境和条件的变化2按增长方式不同,分为极化增长与扩张增长极化增长:通过增长极推动增长扩张增长:城市外部空间的扩张过程,城市实体随城市人口,经济等规模的增长而出现市场空间范围的扩张(九)周边深化周边深化是指在“中心-周边”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周边经济增长过快,出现弱化和消散的现象。周边消散型深化,中心辐射能力增强,周边趋于消失。周边增长型深化,表现为周边经济迅速增长,使周边消失或弱化。(十)亚中心区1.亚中心区的出现及含义随着城市的不断增长,中心城市的净集聚利益不断被日益增加的集聚不经济消耗,从而在周边地区可能形成新的集聚中心。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新的增长中心或集聚中心2.亚中心的后发优势(1)学习效应(2)“借鸡生蛋”第3页共12页第2页共1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12页(3)创造性破坏(十二)亚中心区形成的影响对中心地区1新兴增长点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后,在许多产品上可以自给自足,无需进口,并且凭借成本的优势与原有的经济中心竞争2整个区域更加富足后,提高内需,特别是对高科技产品、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