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沟门中学:温永平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一)找生字、读准音解()衣藻荇()遂()至未寝()柏()藻荇()jiěxìngsuìqǐnbǎizǎo(二)•提示:提示:•((11)念/无与为乐者,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至承天寺//寻寻//张怀民。张怀民。•((2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3)但少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吾两人者耳。合作探究•1、作者去承天寺的原因是什么?•2、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中一个亦写出了什么?•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张怀民•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月景•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积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五、探寻“闲人”之魅力•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2.追问: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3.解读“闲人”之“闲”。•①“闲人”是什么意思?•②“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明确: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小结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小作文:用自己的话改写本文(200字)•写法要点:•1、恰当的修饰语;•2、准确的修辞手法;•3、适时的联想与想像;•4、作者的主观感受等。参考示例: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铺了一地银白。微风徐来,翠竹舞动,柏枝摇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痴迷留恋?又怎能让人忍心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