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马蓉【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30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诗人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诗人以奇异的想象,奇特的视角描写边塞,凸显边塞冰天雪地的异域风光,反映了边塞天气的严冷,生活的艰苦。然而和其他边塞诗人不同的是,岑参眼中的边塞是艰苦的,更是浪漫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神奇想象,为严冷的天气带来了温暖,为阴暗的天空增添了明亮的色彩,也为诗歌奠定了乐观昂扬的基调。朋友间的送别被放置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大家举杯畅饮,耳畔缭绕着边塞乐曲,离别也就有了一种异域情调,而站在雪原上,看着友人渐行渐远的身影,不舍的惆怅,怀乡的思绪便飘然而至,雪地上留下的串串脚印牵着诗人的心,一步步走向故乡。【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送别诗”、“咏雪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柳宗元的《江雪》等,对于古人写景抒怀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不陌生的。但他们第一次接触到的这首边塞诗,内容上融合了“咏雪”与“送别”两种主题,篇幅上也比以往学习的诗歌增加了一二倍,加之诗歌凝练的语言表达,学生初学时,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学生通过诵读,抓住诗歌中细腻的景物描写来体会边塞的奇异特点以及作者乐观昂扬的思想感情,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教学过程中,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来导入课文,鼓励学生勇于发现诗歌中新奇的景物描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探究,同时借助网络了解相关知识,通过聆听、模仿示范朗诵掌握朗诵方法,快速比较阅读了解边塞诗的特点等,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完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设计思想】闻一多说,既然是诗,就得有“诗的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朱自清先生也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诗歌的教学,在于感悟、赏析,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诗歌学习,切不可支离破碎地进行图解,做单纯的理性分析。学习这首古诗,我们不妨透过诗人好奇的双眼,借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停驻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去感悟,去发现,去陶醉,与诗人心神交会,合唱共鸣。同时,我们更借助网络进行教学,在全面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奇”、“情”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情感通过感知、品味、朗读、比较四个基本步骤,得到熏陶、提升。挖掘诗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一点诗情意趣,作为我们诗歌教学的努力方向。教学中,采用点拨、引导的方法,要求学生不仅善于体会,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共同构建一个“诗话”的课堂。【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美、音韵美等特点。能通过抓取奇特的景物描写及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能在品析中去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能通过对诗句的品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性格特点及创作风格。2、过程与方法:借助网络了解诗歌背景等相关知识,通过回忆背诵“咏雪”、“送别”诗,走进诗歌的世界。借助网络聆听模仿示范朗诵,把握诗歌朗诵要求。以“奇”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鼓励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通过网络阅读高适等人的边塞诗,并与“岑诗”进行比较,了解唐边塞诗不同的创作内容、创作风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情感,发挥想象,感受作品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而表现出的乐观昂扬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一点诗的意趣,“诗意的栖居”,懂得品味生活,感受生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岑参作为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人,曾经两次出塞。他边塞诗的特点,我们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第一,他是个好奇的人,正如杜甫所说:“岑参兄弟皆好奇”,他的好奇体现在诗歌的创作中,就使其有了奇异的特点。第二,岑参诗歌有一种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这一点有别于其他一些边塞诗人。学习这首诗便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定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