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行动和策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行动和策略研究11上海市罗星中学上海市罗星中学张仁钢张仁钢一、课题的提出(一)背景和意义目前一些学生在进入中学后在学习上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的改变和知识难度的增加致使不少在小学阶段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后的学习中暴露出种种问题,就是那些很有潜力的孩子在进入中学后也碰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困惑,因此对中小学的衔接问题很有必要进行研究和探讨。初中和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有很大差别,虽然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在体制上进行了初步的衔接,但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方面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个体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学校教育在这方面还没有起到真正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问题上:1、教育理念的不衔接。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力度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尚未实现高中的普及,因此初中毕业生还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学校较多考虑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势必造成中学和小学教学理念的不一致。2、教学手段的不衔接。由于中小学教学对于师资学历要求不一,教师掌握的知识量也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学教学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而小学教学重在老师启发思考,因此中学和小学在教学手段上完全不是等同的,导致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不适应。3、教学知识的不衔接。中学、小学分段教学,其内容主要考虑了系统性、科学性,而忽略了知识的连贯性。按照思维发展规律,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搞好中小学教学衔接,使中小学的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研究现状分析:在目前同行的研究中,研究者大部分都是初中教师。因为初中教师亲眼目睹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不适应的表现。所以他们寻找初中教材知识点在小学中的出处,(即研究小学的教学内容);研究小学高段的教学方法;研究小学生的学习方法。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和教材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当问题出现后,教师再去研究,“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果我们能够在小学高段就做这样的研究则能防患于未然,效果更好,受益面更广。小学的研究虽然形式上看和初中教师的研究差不多,但内在逻辑上是两回事。他们研究知识的原生点,我们研究知识的发展方向。他们的研究结论认为面对上半年还是小学生的预备新生,教学方法应该适当调整。我们觉得要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需要中小学教师共同努力,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也要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所以我们想要通过做这个课题使小学教师有意识地1本课题于2009年9月被立为区级重点课题。立项编号:AZ0906;负责人:张仁钢;研究人员:罗星中学:曹迪华、李玉峰、钱群力、何秀英、蒋磊梅、刘军、秦华、陈坤;第一实验小学:胡萍、潘跃东、叶红。1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学。这样的研究,少部分小学教师也曾做过。随着课改的推进,小学教师应当依据新版的教材和预备新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不适应的状况,探索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搞好小学知识和初中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知识和未来的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中学和小学的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国内外还没有重大的研究举措,因此,我们研究的课题应该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二)理论依据所谓中小学教学衔接教育是指根据我国实行九年一贯制的办学规则,在小学五年级与初中预备年级这两个教学年级段上设立衔接点,将语文学科的教育作为研究的重点突破口,逐步实现全方位的研究。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将如何铺垫、衔接,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将是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中小学教学衔接重在注意以下环节:1、在学生学习上要注重加强三个方面的衔接(1)学习心理的衔接。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