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秦双幼儿园教学活动效果的策略[提要]教学效果是所有教学的最终目的,幼儿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幼儿在得到更多快乐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因此,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的主要策略是在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生活学习环境等的前提下,围绕如何最大限度的促进全体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而采取的所有措施,其中,准备是基础,介入是关键,提炼是促进。为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这些活动是否真正最大限度的起到了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日常的教学活动暂且不说,就是对经过反复筛选后,参加各级评选的优质课活动进行仔细观察,我们也会发现教师的策略不同,效果也肯定不同。达到一类教学效果的活动所占比例较少,这类活动能使几乎全班所有孩子都能集中精力坚持到活动最后,只有极个别幼儿在后面的环节分心。整个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最好的发挥。我们说这是效果最好的教学活动;二类教学效果的活动占多数,在这类活动中,开始环节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相当一部分幼儿在中间环节,思路会脱离教师的引导而掉队;活动中多数幼儿从活动的开始,就没有被教师的设计所吸引,对活动没有兴趣,被动地接受着老师的传授,表现得无精打采,心不在焉,不管老师在说什么,自己玩自己的;而老师也因各方面原因,只顾按自己的计划、按准备的环节死板地完成各个步骤,这样的活动效果是最差的。如何才能使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调动全班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而且能在活动中得到最适宜的发展呢?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有三个重要的环节,是教师提高教学活动效果的关键,即准备、介入和提炼,通俗地说就是,在知道幼儿喜欢做什么的前提下,为他们喜欢做的事做好各种准备,然后指导他们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尽可能得到更多的快乐,同时得到发展。教师还要不断总结自己所做的哪些事让全班幼儿都获得了快乐。一、准备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准备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以前所做的所有工作,大体有三部分:一是了解孩子,包括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现有的经验和水平;二是选择教材,即围绕孩子的需要,选择最适宜的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准备环境材料,包括教具、幼儿操作材料,环境创设等等。(一)了解孩子是教学准备阶段最基础的工作,因为后边的所有工作都要以孩子的各方面特点为依据。例如,我们现在是组织中班的孩子的活动,首先,要注意中班幼儿的一般特点,即幼儿的“爱玩、会玩,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等一般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就要首先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其次是个体差异性,要考虑到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不同的个性。第三还要具体考虑到某个班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技能基础,要了解哪些孩子能力强,哪些孩子能力一般,哪些孩子能力弱,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最大等等。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出问题的难易,排出层次,并有针对性的面向不同能力的幼儿,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总之,对孩子能有一个了如指掌的把握,是促使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二)选择教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不是像中小学那样全都规定好的,而是依据幼儿的经验,要符合整体性、综合性特点,所以内容选择具有广泛性、丰富性,要以幼儿的生活为源泉,就好比陈鹤琴先生说的“生活即学习,生活即课程”,幼儿周围的生活都可以是幼儿学习的内容,这就给我们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以最大的创造空间。以省编教材为例,大班上学期有11个主题可供选择,每个主题里的教育活动可根据本班幼儿情况进行取舍,具体到某一个活动,教师还可以进行大胆改革,把发生在孩子身边的生活内容纳入教材,还可把当地的风俗活动、民间游戏等作为教学内容。总之,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是适宜,要适合我们所面对的孩子,要适合我们的教育目标。(三)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目标设计、方法设计、内容层次安排等。教学目标设计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要在了解孩子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把本教学内容能够使幼儿发展到的新水平确定下来,就是本活动的目标。目标设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