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我想起了我的高考。当年考前填报志愿,我选择了华南师范大学农村定向招生化学教育专业,同学们很不理解,因为这意味着毕业后要回到宁静然而落后的家乡。当年回家乡教书是个冷门职业,我把握住本地区唯一的名额,如愿考入华南师范大学。大学毕业至今20多年,我一直待在乡村学校,我的简历只有一行——从1998年到现在,在揭西县南侨中学任教。最初忐忑不安地上了讲台,因年轻的缘故,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工作中的种种小幸福。但是,当教书变成一种习惯之后,迷茫接踵而至:学校地处农村,高中部面临招生困难、学生难教难管的尴尬局面;教师难以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中找到职业成就感;学校缺乏科研氛围,教师缺少成长途径。令我担心的是,教书经验日渐丰富,激情反而日益减少。年复一年,事务性的工作让我疲于应付,焦头烂额。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交媒体渗透入个人生活,随时“空降”的任务,更让我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之中。我必须找回曾经的职业激情,摆脱得过且过的职业状态,寻找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让自己从中受益,为了工作,更是为了调整自我的生命状态。自我突围的起点在于心中的梦想——做一名有尊严的教育工作者,关键则在于自己思维方式的改变。在教育的“应然”与“实然”之间,农村教育陷入了“育人”与“育分”无法平衡的困境,并由此产生出一个悖论:农村高中的学生基础那么差,我怎样才能把他们教好,考出好的分数呢?所谓教学相长,没有好的学生,我怎么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呢?农村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人,在于乡村教师的职业态度的改变与专业能力的提升,改变教育,可以从改变自己出发。教师首先要成为追求终身发展的人,这样才能用自己的方式让学生相信成长是人一辈子的事,用令人信服的经历去引领学生的成长,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教师可以对学生产生不言之教的功效。凭借从毕生发展观而来的教育观,以及随后的教育实践,我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从农村的教育现实出发,班主任岗位本应成为乡村教师守望教育理想的阵地。但事实并非如此,学校领导常常觉得班主任难安排,教师则觉得班主任难当。每到开学之初,学校领導都会困惑:新学期谁来担任班主任?理想坚守不易,班主任难当主要与当下面临的职业困境相关:学校或社会先给班主任树立一个完美的形象,但现实中完美难以实现,干得最多的人,受到的批评反而最多。班主任在精神层面上的成长诉求尤为强烈,尤为重要,要肯定并引领教师在班主任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人的追求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就算是两者得其一,也会给人带来强劲的动力。我没办法让学生考出一个很高的成绩,并因此成为名师,但我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时间追溯到2013年,那时我刚成为广东省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之一——揭东二中李桂华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当时的契机正是我德育研究之路的起点,后来我抓住机遇成为揭阳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我们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去解释、分析教育现象;在教育实践当中去思考教育的复杂性;研究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原因,探索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班级管理不再局限于事务性管理,我们既是管理者又是研究者,我们过上一种有意义的研究者的生活。在农村教育中,一旦你自觉地走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就会显得特别的与众不同,特别的突出,特别的引人注目,甚至有意想不到的重大收获。我们依托省市级工作室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开展叙事德育研究,学习怎样表达教育,在我们的教育故事中搭建人际之间的链接,共情地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理解教师的职业困境并做出回应。我们受到来自更大的地域、更大范围的教育同行的关注。这种关注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共情,共情就是那束光,穿透现实的困境,找到我们作为教育者的共通之处。下面这段文字来自《共情的力量》一书,充分展示了叙事的魅力:“我跟其他人连接的最有意义的方式就是讲出我的故事。这也是在生活中我们身处一段真诚的关系时要做的事情——我们讲故事,我们听故事,然后我们花时间在这些讲述中寻找意义,希望能找到一个共同的线索和主题来给我们指出一个明确的方向,帮助自己找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