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作业001单选1.在经济扩张时期,个人收入增加,转移支付会(A),进而减缓个人消费需求的膨胀。A.自动减少B.自动增加C.保持不变D.无法判断2.以(A)为标准分类,可将政府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两大类。A.收入的形式B.收入的产业C.收入的部门D.收入的管理体制3.3个或3个以上国家之间所缔结的税收协定,称为(A)。A.多边国家税收协定B.单边国家税收协定C.双边国家税收协定D.一般国家税收协定4.在社会保障发展史上,最具有里程碑作用的是(A)。A.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B.美国的《社会保障法》C.德国的《疾病保险法》D.法国的《社会保障法》5.我国于(B)年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A.1995B.1996C.1997D.19986.(C)是指外债余额与当年贸易与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A.偿债率B.负债率C.债务率D.基准利率7.根据全国人大批准后的中央预算,(A)向各部门批复预算。A.财政部预算司B.财政部财务司C.人大常委会D.国务院8.我国现行预算管理体制是(A)预算管理体制。A.分税制B.统收统支制C.“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D.财政包干体制9.公共选择理论的创立者是(B)。A.马斯格雷夫B.布坎南C.费尔德斯坦D.维克塞尔10.保持市场物价稳定通常是指(A)的相对稳定。A.价格总水平B.CPI增长C.PPI增长D.GDP增长0不定项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主要由(ABCD)等方面的内容组成。A.预算管理级次的规定B.预算管理权的划分C.政府收支范围的确定D.预算调节制度的安排2.(A)是指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A.消费的非竞争性B.消费的非排他性C.消费的竞争性D.消费的排他性3.政府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包括(ABC)。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B.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C.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D.矛盾的分析方法4.提高政府支出绩效,实际上就是政府通过相应的经济活动,达到(ABC)效果。A.低成本B.高收益C.高效率D.高成本5.应用技术研究能够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所以这部分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经费,基本上应由(A)来承担。A.私人部门B.公共部门C.科研机构D.普通高校6.收支划分方法中的补助法可分为(ABC)。A.定额补助B.专项补助C.按成补助D.专门补助7.(B)用以衡量一定时期公债累积额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情况。A.公债依存度B.公债负担率C.借债率D.偿债率8.政府对外部性问题的治理与管理,可以采用非市场化方式,其常用的措施或方法主要有(ABC)。A.罚款B.财政补贴(庇古补贴)C.公共(行政)管制D.可交易的许可证9.外部正效应指的是(A)。A.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B.社会净收益小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高C.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高D.社会净收益小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10.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的关键是(A)。A.需求B.消费C.政府D.企业11.按征税对象分类,消费税可分为(CD)。1A.一般消费税B.特别消费税C.直接消费税D.间接消费税12.同世界其它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A)。A.偏低B.偏高C.持平D.无明显趋势13.办理结婚证时收取的工本费属于(A)。A.行政规费收入B.国有资产收益C.公共设施收费D.政府债务收入14.财政补贴具有(ABC)的特点。A.政策性B.灵活性C.时效性D.不变性15.行为税的特点包括(ABC)。A.课税对象单一B.税源分散C.税种灵活D.构成财政收入的主体16.特殊利益集团影响公共选择的途径主要有(ABCD)。A.向议员等决策者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进行劝说和游说B.以游行、静坐、示威、罢工等形式,向政府或立法机关施加压力,力图在公共决策中达到其目的C.直接或间接地向议员或政府官员行贿,以改变公共决策,维护自身利益D.向议员等决策者表达本集团的愿望,以影响其投票决策17.与私人采购相比,政府采购有以下特点(ABCD)。A.资金来源的公共性B.采购目的的非营利性C.采购管理的公开性D.采购范围的广泛性18.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A)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A.政府B.企业C.个人D.行业协会19.研究组织政府收入的意义在于(ABC)。A.组织政府收入是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环节B.组织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公共支出的前提和条件C.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