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0页立宪经济学范式的一个综述唐寿宁出处:http://www.ordo.org/geren/bukannan.htm关于制度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的一个领域,但在新制度经济学之前,制度学派所作的研究被看作是“除了一堆需要理论来整理不然就只能一把火烧掉的描述性材料外,没有任何东西留传下来。”(科斯,第346页)这似乎印证了约翰.穆勒早就指出的,“只有通过竞争原则政治经济学才配得上称为科学。”(穆勒,第270页)新制度经济学采用交易成本概念无疑使制度的研究有了一个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但同时却使制度本身落入了特定的框架内,布坎南指出,“新制度经济学更多的是注意特定制度形式内的互动而不是政治规则的广泛结构。”新制度经济学当然是扩展了正统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但又是可以被新古典经济学所接纳的,甚至可以说是能够被归并到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新制度经济学在制度的科学分析上所取得的成功,是以削弱制度本身的一般性含义为代价的。交易成本并不能成为一般性制度选择的基础。因此,关于制度的研究面临着新的发展,一是要使制度这一概念回到一般意义上来,二是要重新寻找既能包含制度的一般性含义又使制度的讨论是实证的这样一个概念。立宪经济学应该说代表着这样一个努力。立宪经济学(ConstitutionalEconomics)是布坎南在其公共选择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理论范式,布坎南称之为立宪经济学范式(ConstitutionalEconomicsParadigm)。所谓立宪经济学,是讨论制度规则的选择的理论。采用立宪这个词,一方面表明这里对于制度规则的讨论,是在最一般的层面上展开的,并不针对特定的制度;另一方面表明个人在制度规则的形成上的最终权利,之所以说是最终权利,在于要说明制度规则尽管并不是人设计的产物,但制度规则的形成却是要通过一致同意的检验。立宪在这里并没有宪法方面的特定含义。仅仅把立宪经济学当作一个经济学新学科是不够的,因为立宪经济学着眼点并不仅在于开辟一个新的经济研究领域(这一努力在公共选择理论上面就完成了),而是立足于对整个经济理论从方法论到体系作一番讨论,试图推进经济理论的发展。如果这样来看待立宪经济学的话,那么,对它的产生、主要内容、局限性及其发展前景有一点了解,就是非常必要的了。应该说,在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中,已包含着立宪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所谓在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立宪经济学,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对已有的立宪经济理论观点的强调、并突出自己的理论与主流经济学的区别。这样做大概也是由于形势所迫,因为在主流经济学家占统治地位的西方学术界,布坎南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所孕育的、对主流经济学具有批判意义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是受到了忽略,学术界主流更多的是强调公共选择理论中把正统经济理论分析应用到政治决策领域的一面,而不提对正统理论批判的一面。因此,公共选择理论变成仅仅是在既有的主流经济学范式下的一种应用性的发展,而没有对理论范式本身的发展作出什么贡献。人们现在对布坎南的了解,还较多地停留在把布坎南与这方面的结果相联系,布坎南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于他把传统经济分析引入政治决策领域,与他对传统理论的批判没有什么关系。我现在所看到的对于布坎南思想的综述(Romer,1988,Sandmo,1990),差不多都只注意到布坎南对于公共经济学的贡献,没有注意到布坎南经济学的立宪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布坎南显然不愿意满足于仅仅以公共选择理论的带头人自居,他更愿意视自己为非主流经济学家,因而也需要树起一面与主流经济学相区别的旗帜,这就是立宪经济学。布坎南在其后期的学术活动中,谈论更多的是与立宪经济学有关的问题。布坎南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演讲的题目是“经济政策的立宪性”,似乎有意淡化他的公共选择理论色彩。在他获奖后,TOLLISON和VANBERG两人为他编的两本论文集都是讨论立宪问题的,题目也突出第2页共20页第1页共2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0页了立宪色彩。特别是他在获奖之后几年的演讲,几乎都是讨论立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