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饮食文化看社会变迁VIP免费

饮食文化看社会变迁_第1页
1/6
饮食文化看社会变迁_第2页
2/6
饮食文化看社会变迁_第3页
3/6
以饮食文化看社会变迁——以陕西咸阳为例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本文通过对我国一个世纪以来饮食文化变迁进行分析,概括出不同类型的饮食文化,可以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一、传统型民国时期的饮食文化可以概括为“传统型”,即民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饮食文化的延续,体现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力落后状态下的历史风貌。由于这一时期是农村基本上还是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地主、自耕农和佃户各个社会阶层的饮食文化为三个明显的不同层次。民国时期的主食基本上可分为三种,即米饭、面食和糕点。米饭包括大米饭、小米饭、黍米饭等多种,其中以大米饭为主,这是南方人的主食。面食包括馒头、饼类、包子、饺子、馄饨、油条、麻花、窝头和面条等,北方人的饮食习惯是以面食为主。糕点的种类则更多,可谓数以千计,但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主食。以北方黄河河流域地区陕西咸阳市,富裕人家终年以白面为食品,视黑面、红面、黄面、大麦面为粗粮。所谓白面即小麦面;所谓黑面即磨白面数次后所磨之面;所谓红面即高粱面;黄面是玉蜀黍面。中等人家以下的,麦收时稍吃白面,平时多食高粱面窝头,或将高粱、大豆、玉蜀黍磨成粗粒,称为“糁”,煮成稀饭,或煮小米稀饭,配以麦子、玉蜀黍、高粱、小米合制的花,一般都是农忙时每日三餐,平时每日两餐。也有纯吃红薯的。农户饲养的家禽下蛋不能自食,须集中起来到市上换回急需的日用生活品,诸如煤油、火柴和食盐等。佃户大多一日三餐都是苞米面,玉米馇子或小米。早晨喝稀,午用干,晚上吃“糊涂”,不少人家是糠菜半年粮,多数人家是“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咸菜”。二、匮乏型“匮乏型”饮食文化主要是指人民饮食以满足生存为第一需要和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三大改造”使我国建立为单一公有制经济,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城市主要为国有和集体经济,经济体制为计划经济,分配制度上为高度的平均主义。由于生产力尚不发达,物质资源匮乏,再加上当时计划经济的体制严重束缚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当时的人民群众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满足。“吃”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在一些贫困地区,即便是填饱肚皮也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渴求。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土豆、萝卜、大白菜是咸阳这个北方欠发达地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家家户户都在腌制咸菜,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几近无限量”地包顿饺子。到市场上买肉,主妇们都专挑肥的,为的就是能回家再榨点猪油改善伙食。在一般的家庭中,女性仍然不上桌同客人一道吃饭,餐桌上只有家里的长辈和男人们。这一时期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便是票证,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饮食方面的票证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粮票成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首要物品,那时,包括咸阳在内的全国城市居民购买粮油,都用城镇居面粮油供应证,并到专门定点门市部排队购买。由于食品、物资缺乏,供应时间仅有几天,每逢年关岁末或节假日,街道上到处可见排着长队购物的“长蛇阵”。票证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特有的社会经济现象,是短缺经济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合力作用的必然产物。这个时代以公平为导向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使得推开不同的家庭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普遍贫困状态。三、温饱型“温饱型”饮食文化主要指人民群众的饮食基本可以达到温饱的水平。上世纪80年代,各领域迅速的掀起了改革的高潮,中央对各个阶层放权让利,所有制改革使所有制结构由单一所有制向多元所有制转变,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个体、私营经济开始活跃,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活力显著增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食物供给能力全面增强,基本解决了12亿人的温饱问题。这个时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过于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转变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上世纪80...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饮食文化看社会变迁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