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问题情境”的建构教学模式初探闸北区和田路小学李融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被认为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成了数学教学心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数学材料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必须着眼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更加喜欢数学。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展示性原则现代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活动的进行与发展必须经历由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认知活动的转化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就是要促使学生由外部的、物质的、展开的活动向内部的、压缩的活动转化。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充分利用外在物质材料,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即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材料,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过程清晰可见。这既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又反映了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认知规律。(二)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构建的问题情境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素质发展的功能。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应该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不仅应该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结构,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信息,而且应该营造起亢奋的心理环境,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发展的情感信息。(三)结构性原则结构性原则指问题情境的构建及其所揭示的知识应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我们知道,结构化知识是最易于转化为认知结构的,而结构化的情境则为这种转化提供了心理空间,能促进这种转化。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三者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即通过问题的情境结构使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谐统一,并促进数学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四)延伸性原则延伸性原则是指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营造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教学心理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继续学习,这样可减少课外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去继续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能保持一种经久不衰的探索心理。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延伸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五)操作性原则皮亚杰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是由感知动作开始的,活动、操作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觉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使问题情境不仅有语言的解释、说明,而且有文字、图形的揭示、示意;有逻辑思维的支持,更有形象思维的配合。这样有助于形成和丰富学生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数学概念和法则。加强操作性,可以使问题情境中抽象的思维过程在操作活动中得到具体体现,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它不仅是解决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而且充分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主体性教学思想。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一)创设能利用旧知探索新知的问题情境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非常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