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新课程体会数学新课改摘要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新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关键词数学模型,思维能力,探索规律,一、新课程,新的教育观念——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编制课程标准,选择课程内容最终是为学生学习用的。怎样认识学生是影响课程标准编制的重要理论基础。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透视课程标准背后的学生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是个完整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将学生仅仅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对待,忽视学生身心的整体性。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和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情感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无论是从身心、思维、兴趣、需要、性格、智能等方面都是不成熟的,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不成熟既表现在知识、技能、思维等方面,也表现在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发展过程总是与确有的不足和解决原有的矛盾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当然也绝不是完全放弃学生,而是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不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展中的错误,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及问题性。二.新课标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们老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同样,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悄悄的发生改变。1.由“看”数学转向“做”数学现行的苏科版数学教材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通过“数学实验室”、“课题学习”等栏目,引导学生通过“做”感受数学。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是以前的“看”数学书所不能达到的。比如: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空间观念,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做”数学来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2.由模仿记忆转向自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