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的低年级识字教学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主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普及,学校越来越重视和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确实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帮助。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的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对事物能不断生疑,质疑,释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好动、好奇、好玩、喜成功、乐赞扬的个性,切实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主动的学习,更好的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识字分为集中识字和随课文识字,每课的识字量为16-20个,其中7-10个汉字要求让学生达到会认、会读、会用、会写的目的,大部分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的。优化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甚至学生的终身教育都是大有益处的。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提出: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他获得所有信息的94%。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可以提高记忆效率和记忆效果。所以,让信息技术技术合理地融入识字教学,以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的技术,创造出生动有趣、对多种感官形成刺激的环境,使汉字信息从多种感觉通道输入记忆系统,就能够达到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目的。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乐学情境“学之者不如知之者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识字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开了一个好头。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信息技术的识字课件有色彩鲜明、生动有趣的动画形象。它把汉字的演变过程简单明了地示在学生面前,深深吸引住孩子,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例如在教学汉字“日”时,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接着圆圆的红太阳就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色彩鲜艳的“日”字。学生看到这奇妙的变化,在兴奋的同时也在脑海中完成了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演变。学习“休”时,出现动画:一个人行走至一棵树旁,觉得累了,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会儿,然后人和树逐渐变形为“休”字,旁边出现“休息”这个词语。演示时,动感的画面配以教师的解说,就能吸引着学生把画面与相关汉字“休”联系在一起,很快记住了这个“休”字,并且不容易和“体”混淆。心理学证明,活动的对象易于被感知。信息技术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在创设乐学情境的同时,优化了识字效果。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识字难点汉字是一种表义文字,对初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讲解字义是件难事,往往是越解释越深奥、越解释越糊涂。信息技术课件提供了丰富的图象,学生只需看看画面,对字义就能意会,无需教师多讲。教“笔”字,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管,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管变成“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信息技术技术的合理运用,使学生悟出了中国汉字的一些造字方法,很容易地理解了字义并记住了字形,抽象的汉字变得直观易感,降低了学生初学汉字的难度。信息技术课件还能将复杂的合体字都分成部件,用不同的颜色对比显示。例如“蓝”字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结构比较复杂,信息技术课件将“蓝”字进行部件的分割。四个部件分别以不同颜色出示,再整合为一个字,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时将重点笔画和部件用红色或闪烁等方法标识。鲜明的色彩,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感观,突出了汉字部件及其部位,较早较好地让学生感知了偏旁部首的概念。学生很快学会了利用部件识记合体字,而不是一笔一笔的零星记忆。信息技术技术简化了儿童识字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和效率。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汉字书写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和笔顺规则,并进行正确、美观地书写也是一件有难度的事,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技术的帮助。它信息反馈及时,能将汉字的部件和笔画不断移动变化,把学生在写字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展示,有利于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