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兵:好新闻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问:童老师,您好!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提出以后,关于新闻传媒的话题也显得较为集中。在您看来,当前新闻传媒存在着哪些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童:首先,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科学地认识国情。具体到新闻传播学来说,我们必须注意到:新闻传播业充满了国际竞争,需要中国新闻传播业有一种崭新的面貌来面向这样的时代。无论是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对媒体的产业化、商品化要求,还是汉文化的传播对中国新闻传媒走向国际化的呼唤;无论是加入WTO之后新闻传媒有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重压力,还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需要媒体承担更多的社会使命和公众责任,这一切都要求我们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业。客观地说,中国新闻传播业与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与广大群众的期待、与国际同业的发展水平,还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适应。我将它归结为三个不平衡。首先是传播秩序不平衡。与国际新闻界对我们的报道的情况相比,我们对世界的传播深度不够、广度不足,尽管国际上对我们的报道也很不够。其次是与信息资源比较发达、信息利用比较充分的国际和地区相比,我们在信息资源上的不平衡更加明显。公众信息披露程度、速度和深度,与广大群众的要求、与党和政府的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信息的有效度和公信力尤显不足。最后一个不平衡是,我们对国际传播的惯例了解不深入,在制度、体制、机制和新闻教育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因此,要发展中国的传媒事业,必须深化了解,加强认同,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业界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深度。问:那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您觉得应该如何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这一国情对中国新闻传播行业而言,意味着需要哪些准备?童: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时期,一方面充满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充满了风险和矛盾。快速发展和风险矛盾并存,使得我们的国情异常复杂,特别是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随着利益资源的重新分配,制度、法制、伦理与道德等建设与时代要求和群众的呼吁不能匹配。媒体对于社会事件、社会矛盾尤其是弱势群体在投诉无门的情况下不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认识不深,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工作机制上的准备,往往手足无措。随着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社会风险会更加强化。在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且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前提下,如何科学地指导使新闻传播业由不适应走向适应、不习惯走向习惯,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我个人认为,媒体如果要发挥重要作用的话,概括起来讲,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顺应潮流、适应变化、因势利导、引领主流”。这一国情要求我们科学地判断国家的改革开放,科学判断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落实到新闻传播事业、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科而言,存在着以下几个需要重视的矛盾。数量和质量的矛盾改革开放27年来,新闻传播业的发展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现在由国家正式批准的各种传媒近两万种,包括广播、电视、杂志、报纸和网络,仅次于印度和美国。另外一方面,传播的质量亟待提高。目前民众不满意,党和政府也不满意,甚至我们研究学术界也不满意。主要问题是同质化程度高,低层次重复厉害,良莠不齐。因此眼下最迫切的是放弃或者抑制对新闻传媒数量的追求,要把传播的质量作为最高的目标。内容和技巧的矛盾当下比较突出的矛盾是轻视内容重视技巧甚至到了技术至上技术万能的倾向,在很多方面,我们对媒体技术的手段不亚于西方同行,但是内容上却很难产生跟西方同行相提并论的作品,在公信力上有待提高。因此目前的要求就是进一步以内容为“王”,一切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一切以党和国家的大业为重,不能仅仅为了满足小团体的利益,更不能只以个别从业人员的利益为标准。表扬与批评的矛盾我们的媒体和记者对“以正面报道为主”的理解是不深入的,把握是不精到的。因此,报喜不报忧,甚至庸俗化低劣化,民众非常不满。我们应该树立揭露和批评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社会不可能仅仅在表扬中获得前进的动力。比较繁荣的正面监督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表扬未必就是正面的、建设性的;批评未必就是负面的、消极性的影响。坚持舆论导向和人民心声的一致,是我们目前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