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22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历史试题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商内服成员主要由居住于王畿地区的商王同姓或异姓姻亲氏族组成,而西周自建立便对王室及同姓子弟等进行分封,使之到远离王畿的地方“以藩屏周”,又在王畿地区分封了一批功臣、同姓及异姓诸侯。据材料可知A.周强化对统治中心的控制B.周宗族聚居状态逐渐被打破C.周王室血缘观念逐渐淡化D.周实行分封与内外服相结合2.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平原曾修郑国渠、漕渠等水利工程,《史记》记载:“关中膏壤沃野千里,然宋以来关中平原鲜有新修灌渠,原有灌渠也多荒废无用。”该变化反映了A.政治中心南移影响水利工程建设B.黄河流域灾害频发破坏性较大C.经济格局的变动影响了区域发展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小农经济3.司马迁认为汉初大儒贾谊“明申、商”,精于法家学说。晁错是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曾习申、韩刑名之术,然而也师从故秦博士、齐人伏生学《尚书》,是《今文尚书》的传人。据材料可知A.汉初思想为新儒学奠定基础B.汉代新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C.汉初采用儒法并用治国理念D.儒家和法家的思想趋于一致4.唐太宗时期,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御史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这反映了A.唐形成完备的监察体系B.中央行政体制不断完善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D.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5.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将古代中国科技简单概括为“经验科学”,近年来有中国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因社会需求导致技术进步,因技术进步推动科学认知,这是有别于西方的“第三条”道路。这表明A.中西科技发展道路相互借鉴B.古代中国来能产生近代科技C.中国古代科学注重经验总结D.不同文明视角影响历史认知6.清人沈垚指出:“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宋代以后,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如陆九渊曾言及“自先世为药肆以养生”。这表明宋代A.科举取士兼顾商人阶层B.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C.理学冲击传统社会结构D.社会群体间的流动性增强7.明内阁建立后在大部分时间里与六部尚书相互制约,“尚书不入阁”成为惯例,但由于正1德以降政局混乱及士大夫改革呼声高涨,“尚书入阁”逐渐成为常态,到张居正时期内阁完全压制六部,万历以后再次恢复两者制衡。材料表明明朝A.君主专制受到部权的严重挑战B.内阁侵夺六部职权较严重C.中枢决策机制因时而自我调适D.废宰相导致明代格局混乱8.下表是西方人对近代中国某场运动态度的变化,该运动A.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的激化B.具有强烈的盲目排外的色彩C.失败的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D.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9.1868年,总理衙门派出第一个外交代表团,美国人蒲安臣任涉外事务使臣,英国人、法国人任副使。同年中美签订《蒲安臣条约》,企图使中国成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而美国在共管中居于领先地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与美国邦交关系密切B.近代外交人才短缺C.外交日益与国际接轨D.外交的半殖民地化10.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写道:“(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政,盛昌革命。其论学术,则自荀卿以下汉、唐、宋、明、清学者,掊击无完肤……全湘大哗”。这体现了A.梁启超的主张日益倾向于革命派B.维新派在学术上的革命彻底性C.维新派力图在理论上撼动守旧派D,维新派宣传思想讲求一定策略11.1907年,亚洲和亲会成立,章太炎撰写约章宜称:“先以印度、支那二国组织成会,亦谓东土旧邦,二国为大,幸得独立,则足以为亚洲屏蔽……一切亚洲民族,有抱独立主义者,共结盟誓,则馨香祷祝以迎之也。”这表明近代中国革命者A.领导亚洲民族革命的决心B.呼吁反帝斗争的国际联合C.对亚洲民族革命充满信心D.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