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摘要:有效教学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教学的效益,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相吻合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没有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学有没有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活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说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样的教学也是低效的、无效的。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才会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关键词:有效教学;数学价值;尊重差异;思维发展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一、联系生活,体现数学价值。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8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1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往往是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升华。因此,有效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要在明确数学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关于这一内容的生活背景,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联结点,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二、激发童趣,人人积极参与。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当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多下功夫。我在教学《东南西北》一课时,设计了“超级模仿秀”的游戏:如“青蛙向东跳一跳;企鹅向北走一走;小鱼向南游一游;小兔向西蹦蹦跳。学生戴上动物头饰,做出小动物的动作,并找到正确的方向,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在兴奋、愉悦的氛围中感悟、辨认方向。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汽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是圆的。”“如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