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课前预习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注重课前的有效预习,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课前预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述新课之前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习惯,提高其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其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但由于对预习的要求不够具体,并缺乏有效的指导,往往使预习流于形式,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也不能让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在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过程中,通过预习题纲,引导学生学会预习,逐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也使我的课堂教学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有一个愉悦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形成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良性循环。然而“课前预习”在许多学生的脑海里一直认为是针对语文课而言的,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似乎不习惯于预习,且大多数数学教师也放不开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总觉得数学没什么好预习的,或者根本不需要。从而忽视了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因此传统式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总是等待老师来讲,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这样造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了障碍即使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预习,可也只是说:“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对于到底让学生预习什么呢?又怎样预习?并没有把具体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看起来答应了,其实大多数无从下手。在现在提倡的“互动课堂,学程导航”的模式中,课前预习虽然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忽略课前预习的作用,因课前预习的缺位或不到位,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一、目前,课前预习大体存在以下几种现状:1、课前预习放课堂。教师没有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本,而是把课前预习放入了课中。学生因为没有事先预习课本,对课本的内容不熟悉,书中的重难点无所了解。所有本该课前掌握的东西,全部要到课堂解决,这样,就消耗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有时,教师由于要赶进度,有些环节难免不扎实,水过地皮湿。而且,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课本的前准备,学习兴趣以及对课本的感悟深度,都将大打折扣。2、课前预习一刀切。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若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脱离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好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因为对预习内容缺少精心设计,过于随意性,有些内容就是直接照搬书上的例题,学生照抄书上的例题就能应付,效果非常不如人意。3、课前预习无检查。有些老师虽然也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在课堂中却没有检查、反馈、评价的环节。学生预习的怎么样,无从得知,学生对课文已经拥有了哪些知识储备,也不知晓。课堂从零开始,按照教师预设的教案进行。这样,由于没有对学生的了解、把握,所以根本谈不上以人为本和教学效率的有效性。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数学课堂。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二、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策略1、创建“以优领先”的学习小组,为有效学习创造条件为了增强预习的有效性,我尝试把班上数学成绩好的6位学生任命为数学学习小组的组长,其余学生自由选择加入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既可以保证每组都有“领头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学生的“自由情结”并相互监督,为有效预习创造了条件。2、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内容合理的预习内容往往体现了合理的预习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提纲去预习,故而预习提纲应精心设计。(1)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学生的特点。(2)要有启发性,即启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3)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4)要难易度适当。指导预习时应注意设计问题时难度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