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对联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对联小故事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他停下脚步,皱了皱眉头,问身边的两个衙役是什么意思,衙役想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请问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用一成语写出横批。(缺衣少食)对联小故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他只好溜走了。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对联小故事从前,有个“孤寒鬼”打算开个酒店,于是出了三两银子,为新店征写一幅对联。有个秀才去应征。“孤寒鬼”对他说:“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旺,店里又没有老鼠。”那秀才大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秀才摇头晃脑地念了一遍,“孤寒鬼”听了非常高兴,但脸上却不露声色,还耍赖地说:“对联好坏,还需听众人意见。”就这样把三两银子也赖掉,不给秀才了。到了新店开张的那天,当着许多前来看热闹的人,秀才大声地把对联念成:“人多病,少财富。”“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孤寒鬼”一听,大骂秀才,看热闹的人却哄堂大笑。请你猜猜看,原先“孤寒鬼”听了为甚么非常高兴呢?对联小故事对联的起源•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张贴桃符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风俗。神神荼荼郁郁垒垒秦琼尉迟恭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中华第一联对联知识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是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常见的对联有喜庆类(含春联)、哀挽类、名胜类、行业类等。对联无论长短,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张贴时,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佳联欣赏春联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岁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均过新年婚联同心永结富裕果并蒂新开幸福花寿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挽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行业联救死扶伤如春风拂面回春妙手似华佗显神春雨暖风催绿千株树园丁心血浇红万朵花对联的特点对联由两个相对的句子组成。它的上句叫上联,也叫出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句;上下两句对称,是对联的最主要特点。所谓对称,就是:内容要相关,字数要相等,句法要相似,音韵要和谐。要字数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