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本知识、对联大全 1、对联基本知识目前仍有不少楹联爱好者不了解对联得基本知识,或了解少,不免有一些出律与犯忌得对联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象长久下去,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得继承与弘扬。因此我们理与摘录这方面得知识,让读者能较快了解对联起源进展状与一般分类标准,掌握对联写作常识,明确对联张贴得要求与法。让我们与广阔楹联爱好者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联艺水平。叠对联起源及特点与分类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就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与谐、语意相关得汉字序列组成得独立文体。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与楹柱上,表达人们得思想感情。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得肥沃土壤中,融《诗经》得对偶法律规范、诸子百家得学说、辞赋得修辞文采、骄文得对仗声律、唐诗得风范格韵以及民间得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集情意韵形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这一我国独有得民族文学传统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阔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精致夺目得奇葩。对联得起源可以远溯到桃符。桃符又名仙木,就是古人过年时悬挂在门两边,画着传说中镇邪除妖得神茶与郁垒神像得桃木板。后来桃符逐渐简化,上面只画符咒或只写“神茶”、“郁垒”得名字。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指此事,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但这种桃符只就是为了求神灭祸、祈求吉祥,没有独立使用对仗句子得意识,还不就是文学意义上得对联。五代时,符咒与“神茶”、“郁垒”得名字逐渐被联语替代。据说这源于后蜀国君孟爬得一个突发奇想得旨意。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孟爬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群臣写来写去,孟爬都不满意。最后孟爬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来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语得形式慢慢传人民间,深受百姓得喜爱,越传越广。虽然这副五言联并不一定就是我国得第一副对联,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就是我国最早得一副春联。从文学自身进展规律来考察,对联得形成就是有一个相当长得历史过程得。《诗经》、《楚辞》、诸子百家著作、汉赋、唐诗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得对偶句,就是对联得原始形式。如《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再如《尚书·益陈漠》中提到得“满招损,谦受益”,《论语·雍也》中“乘肥马,衣轻裘”,《论语·述而》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还有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