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卷必考题型专练5实验(限时:25分钟)1.(2016·广东实验中学月考)重金属离子会导致蛋白质分子变性,为探究铜离子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如下:①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号A、B,A管加入1%CuSO4溶液和pH6.8缓冲液各1mL,B加入C。②往两支试管各加入1%淀粉酶溶液1mL。③往两支试管各加入1%淀粉溶液1mL,放入37℃恒温水浴保温一段时间。④取出试管,各加入1%碘溶液3滴,观察颜色变化。讨论与分析:(1)实验中设置B管的目的是_______,“实验步骤”中C处应为________;(2)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3)有同学提出由于CuSO4溶液呈蓝色,用上述步骤的检测方法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请你提出另外的一种结果检测方法并预估实验结果。①检测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预估结果:A管:__________;B管:__________。【解析】(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铜离子的有无,对照处理时实验组施加Cu2+,对照组施加蒸馏水。(2)实验中缓冲溶液的作用是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3)淀粉的水解反应检测既可以检测反应物淀粉的消耗,也可以检测产物——麦芽糖的生成。麦芽糖是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答案】(1)(空白)对照蒸馏水和pH6.8缓冲液各1mL(2)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3)①取出试管,各加入斐林试剂1mL,60℃恒温水浴2分钟,观察颜色变化②无砖红色(或蓝色)出现砖红色沉淀2.蓝色氧化剂DCPIP被还原后变成无色。某兴趣小组探究了水溶性物质M对光反应的影响,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导学号:15482100】(1)分离细胞中叶绿体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实验乙、丁中Y为_______,用细胞等渗溶液取代清水配制M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2)蓝色消失是因为光反应产生了________。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相关气体产生的具体部分是____________。因未通入CO2,暗反应不能为光反应提供________,所以气泡不能持续产生。(3)本实验的结论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分离细胞器一般用差速离心法;叶绿体离开细胞后需放在细胞等渗溶液中才能维持正常形态,因而Y为细胞等渗溶液;配制M溶液应用细胞等渗溶液配制;(2)根据题意,蓝色氧化剂DCPIP被还原后变成无色,光反应产生的[H]有还原作用;实验中观察到的气泡是氧气,氧气是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产生的;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的是ADP和Pi;(3)比较甲、乙及甲、丙蓝色消失的时间可得出实验结论。【答案】(1)差速离心法细胞等渗溶液2mL维持叶绿体的形态(防止叶绿体渗透作用变形)(2)[H]类囊体薄膜ADP和Pi(3)①物质M能促进光反应②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增大促进光反应3.植物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IAA)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为对照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一:分组进行去除顶芽、去顶并在切口涂抹IAA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见下左图;实验二:用14CO2饲喂叶片,测定去顶8h时侧芽附近14C放射性强度和IAA含量,见下右图。(1)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_______的分子,其化学物质名称是____________。顶芽合成的IAA通过____________方式向下运输。(2)实验一中,去顶32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二中,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量__________________。(4)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去顶8h时Ⅰ组和Ⅲ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关系为:Ⅰ组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Ⅲ组;去顶8h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请对此结果提出合理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化学物质名称是吲哚乙酸,顶芽合成的IA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向下运输。(2)实验一中,去顶32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人工涂抹的IAA后,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起到抑制作用。(3)实验二中,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是三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