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检测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4莆田模拟)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古人一直运用它来安排农事。由此可以说明影响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气候条件B.地理环境C.地质特点D.生产经验解析:A“”“”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可知,气候条件对农耕生产影响较大,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地理环境、地质特点与生产经验的信息描述,故B、C、D三项均不选。2.(2014成都诊断)“”如图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张文信于康海多边【处】租取田五亩,……直价【租价】一亩麦小一斛若到六月(租价)不了者,一罚入康(海多);若到种田之日,不得田佃者,一斛罚二斛入张文信。两和立契书,画指为记。契两本,各执一本。田主康海多租田人张文信知见人翟寅武、白六洛、赵胡单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C.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D.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解析:D“”材料中两和立契书体现了公平诚信、自主自愿的契约意识,故D项正确。此田契为孤证,不能证明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故A项错误;B“”项中开始说法错误;“”均田制为国家授田、百姓纳税的土地国有制,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3.(2013吉林检测)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材料反映了()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C.司马迁的重商思想D.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解析:C“据材料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末业,”贫者之资也可知,作者对商业是重视的,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题不符;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2014江苏一模)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由此可以获悉当时的草市()①居于交通便利之地②常遭盗贼劫掠③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④缺乏政府监管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A“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说明草市居于交通便利之地,①正确;“凡名草市,劫杀皆”遍,说明草市常遭盗贼劫掠,②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③错误,“”据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可知政府对草市有一定的监管,④错误。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5.(2014济南针对性训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在今日,工业的霸权带来商业的霸权,在真正的手工制造业时期,却是商业的霸权带来工业的优势。当时殖民制度所起的主要”作用即由于此。下列史实不能佐证马克思观点的是()A.荷兰在17“”世纪上半叶成为海上马车夫B.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霸主D.“”日不落帝国建立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解析:A17世纪上半叶荷兰因为拥有的船队较多,逐渐取得了商业霸权,“所以具有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但其商业霸权却并未带来工业优势,其后被英国打败,不能够佐证马克思的观点,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早期殖民扩张掠夺大量的黄金、白银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原始积累,符合马克思的观点,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世纪下半叶,“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从而为工业革命积聚了财富和广阔的市场。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故C、D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6.(2014甘肃调研)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1835—1919)描述某一经济现象时说:“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磅石灰,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A.世界市场形成,社会化大生产程度高B.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成本降低C.美国是福利国家,商品价格低廉D.政府干预经济,强制降低钢铁价格解析:B从距离匹兹堡很远的地方运来炼钢的原料,需要很高的开采运输成本,但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购买这磅钢,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