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检测(二十四)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海国图志》问世16“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海国图志》,但这个建议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这主要是由于()A.《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B.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C.《海国图志》宣传学习西方D.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解析:选C《海国图志》是魏源编撰的,但这并非满清贵族不学习《海国图志》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并结合所学可知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其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而当时的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大多闭目塞听,仍旧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不愿意接触和学习西方,故C项正确;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中已经被打破,故D项错误。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D.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解析:选B“‘’‘’”“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反映了中体思想,没有超越中体西用的范畴,故A项错误;李鸿章和王韬强调中体,目的是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中体,说明并没有打破华夷”之辨的偏见,故C项错误;中体思想不能成为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故D项错误。3.梁启超认为: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资本若不收归国有,只以土地收归国有,其结果必南辕北辙。这说明梁启超()A.强调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B.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C“”.其主张与平均地权完全一致D.明确反对进行社会革命解析:选B“”从资本若不收归国有,只以土地收归国有,其结果必南辕北辙,可知梁启超主张资本国有,不是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可知梁启超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可知梁启超的土地政策主张与平均地权有一致性,但完全一致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4“.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即吾所谓自治也。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可知,郭嵩焘意在强调()A.实行地方自治B.反对仅学西方技术C.重视发展海防D.大力发展民用工业解析:选B“”据材料可得自治是指中国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富强起来,材料不涉及实行地方自治,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郭嵩焘认为学习西方技术是舍本逐末,要使中国富强,不能仅学习西方的造船制器,还要向西方学习其他先进的方面,故B项正确;C项“”不是郭嵩焘强调的内容,排除;据材料可知郭嵩焘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而且洋务运动时期已发展民用工业,故D项错误。5.1977“年,余光中在《蔡元培墓前》一诗中写道:想墓中的臂膀在六十年前,殷勤曾摇过一只摇篮,那婴儿的乳名叫做五四。那婴孩洪亮的哭声,闹醒两千年沉沉的古国,”从鸦片烟的浓雾里醒来。材料中主要揭示蔡元培()A.参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在北京发动了五四爱国运动C.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重大贡献D.把北大变成了思想启蒙的基地解析:选D材料揭示的是蔡元培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蔡元培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作用,而不是对教育发展的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77”“年可知,六十年”前是1917“”年,此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提出了兼容并包的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故D项正确。6“‘’.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