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7遗传的分子基础一、选择题1.(2019·淮阴中学质检)下列关于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细胞内,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B.R型细菌转化后出现荚膜,反对者认为可能是突变所致,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C.艾弗里提取的DNA掺杂有非常少量的蛋白质,实验中没有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D.艾弗里无法使DNA与蛋白质完全分开,故该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2019·北京丰台期末)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将S型菌进行分离提纯获得的物质分别与R型菌混合,接种到培养基上,观察到表面光滑的菌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可以通过菌落特征鉴别S型菌和R型菌B.提纯后的物质诱发R型菌发生了基因突变C.荚膜多糖进入R型菌导致表面光滑的菌落出现D.R型菌转化成S型菌后DNA中嘌呤的比例发生了改变答案A解析S型菌菌落光滑,R型菌菌落粗糙,可以通过菌落特征鉴别,A正确;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实质是S型菌的DNA重组到R型菌的DNA中,因此属于基因重组,B、C错误;R型菌转化为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所以DNA中嘌呤的比例没有发生改变,D错误。3.如果用3H、15N、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无放射性),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只有噬菌体的蛋白质被标记了,DNA没有被标记B.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可检测到3H、15N、35SC.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可检测到3H、15ND.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部分含有3H、14N、35S答案C解析蛋白质和DNA分子中都含有H、N元素,所以用3H、15N、35S标记噬菌体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都会被3H、15N标记,A错误;由于3H、15N、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3H、15N标记的DNA分子进入细菌但不能用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外壳,所以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应该没有放射性,B错误;由于3H、15N标记了亲代噬菌体的DNA分子,所以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可检测到3H、15N,C正确;DNA分子不含S,D错误。4.(2019·福建厦门双十中学高三期中)生物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若b中有放射性,说明①过程培养时间过长B.b中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C.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D.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答案A解析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经过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C正确;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细胞外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若搅拌不充分,会导致沉淀物b中放射性增强,因此b中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与①过程培养时间长短无关,A错误,B正确;上述实验过程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仅凭该实验还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5.关于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全部转化为S型B.沃森、克里克应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C.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技术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为噬菌体和细菌的有氧呼吸提供更多的氧气答案C解析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部分转化为S型,A错误;沃森、克里克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B错误;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技术,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被侵染的细菌相互分开,D错误。6.下图为大肠杆菌DNA分子(片段)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条链反向平行,图中1代表的结构有4种B.图中2代表脱氧核糖,其中含有4个碳原子C.图中3为含氮碱基,可代表G或CD.DNA分子的多样性与图中1、2交替连接有关答案C解析图示为大肠杆菌DNA分子(片段)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表示磷酸,只有一种,A错误;图中2表示脱氧核糖,是一种五碳糖,含有5个碳原子,B错误;图中3表示含氮碱基,由于3与4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3可以表示G或C,C正确;图中1、2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