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限时:40分钟)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及难易度1.种群特征1,2,8(中),14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5(中),6(中)3.种群数量变化3,4(中),8(中),10(难),11(中),12,13(中),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7,9(中)1.(2015郑州一检)下列哪项叙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A.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20种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C.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2只/叶D.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解析: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20种,这体现的是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的特征;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2只/叶是对种群密度的表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分析正确的是(C)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J”型增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增长率,但是并不是没有死亡率和迁出率;b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保持不变。3.(2015浙江六校联考)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B)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由于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故呈S”型增长;第5年(增长速率最大)该种群数量为200只,所以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在降低,但是仍大于0,因此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种群数量在200只时增长速率最大,不宜在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大时治理,鼠患防治应越早越好。4.(2015广东深圳宝安调研)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D)A.自然环境中的种群,其K值总是不变B.食物充裕,“则种群数量曲线一定呈J”型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解析:对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由于环境因素的可变性,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在食物充裕、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才呈J”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并不一定是新物种的形成;蚜虫活动范围小,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5.(2016山东临沂月考)——近日科研团队找到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复取样法。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这些相机在海拔2100~4100米的深山中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研究人员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100平方公里生活有3只雪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D)A.雪豹可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其种群密度B.决定雪豹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D.若确定研究区域有120只雪豹,则估测该区域的种群密度是18只解析:雪豹是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可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其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一些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照片重复取样法;根据数学比例推算该区域内的种群密度应为每100平方公里18只,故D错误。6.(2015河南开封冲刺)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标记数/只初捕50282250重捕50321810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D)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B.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C.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