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能力提升练(十六)(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45分钟,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马约翰与清华体育①从1914年到“文革”前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凡在清华读过书的学生都会在操场上看到一个惹人注意的身影,他金发黄眼、高鼻梁、深眼窝,脖子上扎着领结,下身无论冬夏都穿着一条短裤,他总是不停地奔跑并大声喊着:“干!干!干!”他就是体育教授马约翰。②马约翰在清华服务达52年之久,一生从事他所热爱的体育事业。他培养和造就了清华师生热爱体育锻炼的风气,树立了良好的体育传统,使清华体育长足发展。许多老师称他是学生健康的原动力,是清华生气勃勃的一个象征。③他是清华体育的倡导者。过去,各大学都不设体育课,至今西方许多名牌大学亦没有体育课程。而清华却从建校初始就把体育课摆在重要位置。那时,清华全校的中国教师外国教师和校长都因为学生不肯出来运动,而主张采用强迫锻炼的方式:每天下午四点钟到五点钟,学校就将图书馆、教室、宿舍都锁起来,让学生出来活动,出来玩。但有一些学生仍躲在树底下看书,马约翰就东跑西跑去说服他们,他要学生们主动、活泼、自由地玩儿,自己去活动。不会活动不会玩儿的,他就耐心教,渐渐地学生们习惯于体育活动,对他也有了很深的感情。清华体育的普及,都是由他倡导起来的,学生们深受其益。④马约翰认为体育能增进国人的民族自尊、自强意识。有一次,他跟校长周诒春谈道:“清华每年要送出一百名学生到美国去,送出的学生,总要像一点儿样,不能送去‘东亚病夫’。”若干年后陈省身曾回忆到学生中有一个说法:“北大有胡适之,清华有体育馆。”⑤马约翰一向不把获得健康的肌体看作体育教育的主要的、唯一的目的,他认为“体育的功效,最重要在培养人格,补充教育的不足”。在训练学校的体育代表时,他特别强调运动员的体育道德。他说:“球可输,运动道德可不能输。运动员不能说假话,不许欺骗,不许踢人、压人、打人。”当时华北各校,都愿意同清华比赛,通过这种具有良好体育风尚、秩序井然的比赛,各校成绩都提高了。⑥马约翰不但是体育的实践者,而且有一整套的体育理论。早在1928年暑期,他就与学校其他体育教师举办过“清华暑假体育学校”,并结合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体育理论的研究。从50年代到60年代这段时间里,他在多年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写出了多篇关于体育理论研究的文章,发表在《新体育》和《新清华》等报刊上。他还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体育教育工作的论述,其中许多已经成为至理名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例如“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体育是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身心健康,因而必须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体育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美术、音乐等均有广泛的和内在的科学联系”等,这些名言无一不闪烁着智慧与真理的光芒。⑦马约翰热爱体育教育工作,只为了自己的信念,从不计较名誉、地位与得失。罗家伦来做校长以后,他瞧不上体育,认为体育部还有教授,不成体统。于是他将马约翰降职降薪,改为教员。马约翰没有理睬他。对于罗家伦的这种做法,教授们都看不过去,劝马约翰辞职。马约翰婉谢了他们的好意。不久,他带了清华足球队到天津去参加华北足球赛赢得了华北冠军。回校时,学生燃放爆竹,热烈地欢迎马约翰,把他从西校门抬了进来。罗家伦一看体育也能为学校争光,马上就升他做了教授,恢复原职原薪,而且还送他一个银杯。马约翰对此却认为:“他们其实是完全不重视体育的。他们把体育只是当作一个沽名钓誉的工具,当作一块招牌。”⑧马约翰经历了清华不同的时代,历尽艰难曲折,但始终勤勤恳恳、一心一意地工作在清华的岗位上,成为一名著名的体育教育家。同时,他还担任过国家运动队总教练、全国运动会总裁判等,他不仅受到清华师生的尊重,也受到了全国体育界的敬重。今日,马约翰先生的塑像耸立在西区体育馆南侧,只见他眼睛注视着前方的西大操场,露出慈祥的笑容,像是仍在关注着操场上正在锻炼的学子们。(选自齐家莹《清华人物》,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马约翰为清华体育事业奋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