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中高年级计算能力的课题研究贺喜丽一、选题缘由(一)选题的背景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是指学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数学基本计算中较高的正确率和适当的速度,包括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合理、灵活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新课程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观重新定位,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重视了数的概念教学,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并且把它和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的计算学习活动要从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另外,小学阶段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的关键时期。我们希望通过实践与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此,我确立了《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课题,本课题重点研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促进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探索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中高年级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正确率,使之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的合理和灵活。本课题重点研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调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使他们爱上计算,促进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正确率,使之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的合理和灵活。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发现,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说在计算教学这一块花的力气小了,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二)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的任务或问题,以支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如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索、思考与问题有关的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从整体建构计算教学,要求教师一开始就把学习的主要任务交给了学生,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和形成个性。2.课程标准中规定:“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能力。”在教学要求也强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至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三)实用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和笔算能力,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计算,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二、研究设想(一)、课题的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发现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错误原因,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对策。2、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畏困难的优秀品质以及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二)、研究的内容: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三大块: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22、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计算的研究。3、利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