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以种子比喻自己以及文中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3.通过理解种子成长的过程,体会作者要表达的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梦想未来美好的生活的思想感情。。4、引导学生大胆交流,谈谈自己的梦想。(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朗读,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2.引导讨论,解决课文重难点。3.大胆交流,读后练笔。(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对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要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勇敢拼搏。2.把种子的生长过程与儿童的成长历程相结合,进而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能把自己的梦想写成小诗。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朗读法、练习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故事交流:乐观者与悲观者父亲想对一对孪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一天,他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的孩子,又把乐观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那个乐观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结论:乐观者在每次危难中都看到了机会,而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教学过程预设:一、谈话导入,出示目标。(3分钟)(一)谈话: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日常生活中你做过什么美梦?(板书:梦)假如让你转换角色,成为一粒种子,那又会做什么美梦呢?(板书:种子)“梦”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呢?(理想、愿望、心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女诗人柯岩的作品《种子的梦》,此诗写于三十多年前,真实反映了她当时的处境和真实的感情。(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3.理解种子的梦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愿。二、预习检测,学习字词。(8分钟)三、合作学习,理解大意。(6分钟)师:第二个目标是了解种子的梦是什么,我建议大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完成。提示:1.讨论每小节的意思,最好能用四个字来概括。2.每个组员先主说两个小节的意思,最后由大家商定,组长主持并记录。3.哪个组最先形成答案,可直接写在黑板上。其他组可以修正完善。展示交流,在听别人发言时,注意吸收长处,完善自己的观点。老师的看法:藏进土地、孕育美梦、积攒力气、雨水滋润、迎风长叶、鲜花盛开、传播花粉、果实丰收。小结:这是一颗有理想的种子,即使在冰冷冰冷的冬天,仍然做着美好的梦:(齐读)“我会长出两篇绿油油的叶子”、“我要开出鲜艳的花朵”、“我愿意相信它的盟誓”、“并且相信:明天的春天会更美丽。”四、合作探究,理解含义。(5分钟)过渡句: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柯岩写《种子的梦》又要表达怎样的心声呢?老师给大家提供资料,读一读,看能不能从中悟到什么。1.资料:柯岩其人。河南郑州人,原名冯恺。在1966年到1976年我国国内极为动荡不安的“十年动乱”时期,距离我们时代遥远的“文化大革命”,这是新中国一个最漫长而残酷的黑夜,是一场中华民族旷古未有的浩劫。她和同为诗人的丈夫贺敬之一起被关入“牛棚”,受尽了非人的虐待和身心的折磨,但没有被击倒,因为她内心深处有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和“拨开云雾见月明”的希望。但她信念不灭,奋斗不止,终于迎来了梦想成真日子的到来。关于这个笔名,柯岩解释道:“中国古人把绿绿的小苗称之为柯;岩就是大大的坚硬的岩石。凡是能在岩石上成活的树,它的生命力必将加倍的顽强……2.提示:联系课文想想,你对哪些词句有了新的理解?你们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老师来帮助?参考:(1)冰冷冰冷的世纪——暗喻十年动乱。(2)藏身、潜身、沉默、叹息——处境艰难。(3)伸展腰肢、倾心交付、溶化——不懈努力。(4)“我愿意……”一小节中的“它”指的是谁?“爱情”又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