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虚拟养老院标准化运营相关人力资源问题的思考人力资源管理一、序论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超过60岁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比5年前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1396万,所占人口比例同比上升了O.73个百分点,此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已从成年型迈入了老年型。相关人士指出,未来的10到30年内,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递增,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每年则以5%的速度递增。因此,解决城市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成为一个重大且紧迫的课题。而传统的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逐渐显现出不可调整的矛盾时,居家养老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可解决城市老年型人口养老问题而诞生的系统的的养老模式新典范。2006年2月9只,国务院办公厅也同期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该意见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各地政府、相关市场机构对此表示出来极大的欢迎,大大促进了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苏州市沧浪区政府民政局自2007年10月创造性的提出了“邻居情---虚拟养老院社区服务平台”。平台采用政府牵线、企业唱戏的方式,社会效益明显,得到了其他省市的认同,并获得国家、省、市、区多项殊荣。通过虚拟养老院的运作模式的探索,最终能够实现降低政府养老成本、减轻子女养老负担、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是解决我国老年问题的重要举措。然而发展至今,虚拟养老院并没有取得预计的大发展,并在标准化运营中遇到三类瓶颈:资金瓶颈、覆盖范围瓶颈、尤其是人力资源瓶颈。本文希望重点从人力资源瓶颈方面探讨这种养老模式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其的大规模标准化运营提供参考意见。二、本论(一)研究国内虚拟养老院标准化运营中人力资源问题的前提条件对于拥有世界第一大人口基数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得不面对这么个现实:“未富先老”。政府无法提供类似欧洲的高福利养老制度,也无法如现在的朝鲜一样大包大揽。面对愈加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和养老压力,各种养老模式纷纷而出,如北京的“无围墙敬老院”、宁波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大连的发放补助式的养老服务等。尽管上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的养老压力,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难为其他地区复制。苏州市沧浪区政府提出的“虚拟养老院”整合了许多社会上的有利资源,实现了居家养老的专业化。老人通过一个电话或网络的一个指令就可以在家享受到便捷的上门服务,各类服务项目都有具体的项目数与服务标准,再加上政府平台的监督与指导,能够很好的保证服务质量、避免服务人员出现违法犯罪活动,同时也能很好的取信于老人。由于虚拟养老院的规模化运作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因此它的市场前景必然非常的好。而在实践操作中,“虚拟养老院”面对的人力资源瓶颈也不得不引起重视,以下将从3个方面论述国内虚拟养老院标准化运营中人力资源瓶颈的前提条件。1、我国严峻的养老形势及社会文化对居家养老提出了现实要求目前国内的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计划生育的影响,家庭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我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越来越弱化,机构养老也与传统的儒家文化相悖,社区化养老的氛围却越来越浓厚。中国社会科学院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伊密指出,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应结合我国上千年的家庭养老传统,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作为社会化养老的主要途径,社区养老将会成为中国老年人养老的新形式。2、虚拟养老院标准化运营的丰满理想以苏州市沧浪区虚拟养老院社区服务平台的运作机理见图1。(本图来源于苏州市沧浪区民政部工作报告)虚拟养老院采用会员制的准入制度,将年满60周岁的老人分为三个类别,分别提供低端基本服务,中端增值服务于高端消费服务。服务涉及家政便民、医疗保健、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应急求助等6大类53项。老人的信息维护与服务需求通过政府主导的平台系统即可互联,这一管理流程可以凝练为“基于2种数据,生成2张工单,出具1份收费清单”的信息化管理过程。同时,系统支持电话虚拟网,会员家庭间及会员家庭与服务中心间可无时限免费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