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塞翁失马》教案:1塞翁失马《淮南子》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2.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3.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难点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例子来。教学重点1.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2.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方法: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内容切合实际,精简实用。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查字解词。2.在看图配文的过程中,掌握全文的情节,学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方法。3.初步理解课文寓意。步骤1.导入新课说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里《塞翁失马》。2.讲解课文出处,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较1强的思想性,哲理性。3.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背诵要求。教师可亲自背诵课文,以作示范。以激励学生背诵课文的信心。4.学生分组研读课文,屏幕投影打出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释义填空题。学生查字典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弄清字词音义,为下步分析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屏幕上投出故事原文抽掉标点的《塞翁失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样的好处,叫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并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5.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主持,全体同学做图配文活动。电脑屏幕打出十幅剪纸《塞翁失马》图片。每打出一幅,请一个同学根据原文和画面,配套写出有关解说词。时间10分钟。6.学生在答出原文之后,主持人要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语句。如果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帮助之。要提醒同学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要通顺,字字落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要训练学生字字对译的能力。7.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意,概括《塞翁失马》的寓意。明确: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8.请同学们背诵课文。9.课外作业课外阅读外国名著《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塞翁失马》层意。2.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生活中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现象。3.掌握4个相关成语——“塞翁失马”、“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祸福相倚”、“祸福为邻”。4.理解老子的一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自编寓言故事,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可从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历史书上学过的老子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请学生答,不求全对。大致对就可,下面分析过程中还要讲到这句话的。2.请一个学生复述课文,学生齐读课文。3.请学生分组之后回答,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可板书)失马——将马——堕马——保马(父子相保)情节一波三折,失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将马——贺之——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堕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它表明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祸福可以转化的。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四层。分别在其父曰“此何遽……乎?“之后,和最后。层意如线索而所归纳的,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概括。4.下面请几个同学谈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塞翁失马”,可以放开来谈。不要局限于校园生活。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事。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教师要尽量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发言的乐趣。不要把学生思维固定在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这一个思维模式上。5.讨论后,叫学生写寓言。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学了寓言四则后,寓言的特征。、寓言是一种带的讽喻或劝戒作用的文学体裁。它篇幅短小,多用虚构手法,拟人化手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般一个寓言表明一个观点。我们把它叫做寓意。要善于从全局上把握寓言的寓意,它不是唯一的,但是也不是可以随意引申化用的。有的寓言已被人们凝固为成语,其寓意基本是固定的了,不可以随意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