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2012-09-19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能通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概括文言文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教学思路导入新课——常识背景——诵读感知——赏析课文——人物形象——写作特色——延伸探究——小结作业主要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资源CAI课件、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一)导入本单元文言文的学习:(略)(二)文言文该学些什么?(三)学习文言文要掌握哪几类知识?结合多媒体展示强调要掌握的几类文言知识: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四)、导入新课题:1、导入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2、板书新课题:烛之武退秦师3、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课文的标题?(一)听教师导入语言,引发学习文言文单元的兴趣。(二)学生讨论回答:文言文应该学习下列内容: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2、理解词语和句式:(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2)了解常见的虚词(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三)学生讨论,回答学习文言文要掌握的几类知识。(四)讨论解释新课题;学生代表作答: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朗读多媒体展示的资料: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1、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课题的兴趣。2、引导学生解题,重视学习本文的中心事件。3、通过讨论,了解文言文应该学习的内容。4、明确学习文言文应该掌握的几类知识。5在讨论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合作探究的能力。二、简介文学常识1、课文选自古代哪本历史著作?2、这本著作主要记载了什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