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夏布刺绣的现状传承保护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江西夏布刺绣的现状及其保护传承与创新摘要。夏布刺绣,作为江西独特的一种民间女工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21世纪之前从未列入中国刺绣的正史。随着现代产业的继承和发展,夏绣从民间家绣引入工业刺绣,开创了继“苏粤湘蜀”四大名绣之后的又一新绣种,为中国的刺绣艺术增添了新的活力。夏绣工艺充分反映了地方古老文化特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假期我在我的居住地中国夏布之乡—江西新余分宜,对这一传统民间工艺进行了实地调研,结合陕西刺绣的保护开发,分析夏绣的现状及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关键词:夏布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保护传承创新一、江西夏布的历史渊源与夏布刺绣概述夏布是一种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平纹布。苎麻是制作夏布的主要原料。江西是中国苎麻四大主要产区之一,苎麻种植加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布的主要原料—苎麻)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经开始从事苎麻耕种和使用手工织布。手工夏布的纺织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国中部的XX省XX县区双林镇出产的夏布更是享有盛名,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还保存着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从双林镇调走的一匹夏布。清代黄原裕《种苎麻法》就记载着“豫章织绩苎麻甲天下”的美誉。关于苎麻的种植夏布的使用也有文献记载。《淮南子·原道训》:“于越生葛稀、紵麻”。陶渊明《杂诗》:“御冬足大布,粗细以应阳。”唐宋第1页共5页以来,江西是全国重要的苎麻产地,品种资源十分丰富,且质量好,誉满京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分宜当教谕期间写成了《天工开物》这部宏伟的科学著作。其中书中记载:(苎麻)“无土不生,其种植有撒子、分头两法,色有青黄两样。”明清时期,苎麻的种植已遍及江西各府县广大农村,夏布产量增多,质量精良,逐渐形成了袁州等夏布生产和贸易中心,产品远销国内外。(夏布)夏布刺绣是用绣针穿引彩线,按设计的花样,引导丝线在夏布面料上往复穿刺留下针迹,以线迹的疏密排列组成栩栩如生的画面或图案的一种手工技艺。(传统夏绣手工作坊)夏绣工艺,博采众长,在传承民间刺绣技艺基础上,于绸缎面料刺绣之外另辟蹊径,选用纹理疏密有致而绣制难度更高的夏布作为面料,将古朴的夏布与细腻的绣工融为一体,使绣品呈现出原始自然的纤维本色,质地粗犷,配色淡雅,绣面平整、线迹精细,针法丰富灵活,画面质感强烈,风格与众不同,古朴而不失高雅,粗犷而不乏细腻,原汁原味再现了原作神韵,是刺绣史上的首创,华夏艺术园中又一奇葩,具有很高收藏价值。刺绣在我国同样有着悠久的手工制作历史,把夏布与刺绣这二者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特点的元素融合起来,以独特的艺术眼光,采用特殊的刺绣处理工艺,进行开拓性的探索,开创了刺绣艺术品的一种新的表现风格,而且这种表现风格正好体现了现代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这种表现风格是由夏布的特质所决定的,夏布的质地粗犷、古朴、经纬分明、自然清晰。它可以让人欣赏到夏布刺绣的厚重历史感和悠久文化内涵“陈旧”中体现“历史纹理”。另外,粗犷、古朴的夏布面料与精巧、细腻的绣工结合,对比强烈、反差大,可形成强撼的特有艺术冲击力和视觉效果,这些艺术效果的品质是以丝绸为面料的刺绣艺术品难于达到的而独树一帜。走近夏布刺绣,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秀、雅、素、趣映入眼帘,令人心醉。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绣品,一个个绣娘专心致志的操作,不由使人萌生怀古之情。作为民间工艺的夏布刺绣,既充第2页共5页分利用了优良的理化性能,又使绣品粗犷、古朴、内雄外秀,具有极高的实用、观赏、收藏价值。二、夏布刺绣的发展现状目前,XX市颇具规模、诚信经营的夏绣企业已有十多家,夏绣产业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2005年渝州绣坊制作的夏绣“清明上河图”等作品获XX省文化艺术节精品展一、二、三等奖,夏绣制作获“绝活表演”优秀奖;2008年10月夏绣《天工开物》全图获“中国民间文学家协会精品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