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方法的生态转型2006-02-1311:28:25大中小讨论了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实质,国际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学研究动向,以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转型方法。重点介绍了城市人居环境规划中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趋势,并从观念与目标的转型,规划与设计的转型和技术与材料革新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转型方法。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生态规划;转型;方法1.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实质世纪之交,我国城乡正在开展大规模的人居环境建设。随着经济实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在景观、人文、经济、建筑、交通、环境和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不仅要体现科技进步,更要注重以人为本,创造更多的适宜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生理心理需要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综观当今城市的生态景观,在人们赖以栖息的建筑外面,满目水泥森林、屋顶景观、五彩阳台、塞车景观、垃圾景观和污水景观。掩藏在高楼大厦背后的却是危害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生态负效应:建材污染效应、能量耗散效应、气候热岛效应、水分流失效应、环境污染效应、建筑拥挤效应、景观压抑效应等。城市环境问题的实质是: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人们从大自然索取的资源只有少部分变成产品并参与生态循环,多数滞留在环境中形成污染,如水体富营养化、大气污染、垃圾污染等)和耗竭(人们从大自然索取过多而投入、返回过少,导致生态系统的耗竭,如水土流失、地表沉降、湿地退化、景观破坏等);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如条块分割、学科分割、景观破碎、过程断续等)和板结(如人口集聚、交通拥挤、土壤板结、热岛效应等);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关系上的短见(如行为的短期化、局部化和)和调控机制上的缺损(如体制、法规、政策、计划的战略评价、社会监督、信息反馈、绩效评估和能力建设等)。城市的核心是人,发展的动力和阻力也是人。正确处理好人与土地(包括地表的水、土、气、生物和人工构筑物)的生态关系是人居生态研究的核心任务。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而其神或魂却是生态的“生”字,包括生存能力(示范区的吸引力,离心力和竞争力),生产实力(从第一性生产到废弃物的处置),生活魅力(方便适宜的设施,丰富多彩的环境)及生境活力(风、水、花、鸟等自然生境和生物活力)。人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生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往往只看到城市活动的物理过程,而忽视其生态过程;只重视城市设施的社会服务功能,而忽视其生态服务功能;只注意城市经济的生产效益而无视其生态效益;只看到污染物质的环境负价值而忽视其资源可再生利用的正价值。城市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管理职能条块分割,以产量产值为主的政绩考核指标和短期行为,以及生态意识不强、生态教育落后的国民素质,是我国城市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扭转的根本原因。2.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动向当前,各国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特别注重城市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耦合体的等级性、异质性和多样性;注意城市物质代谢过程、信息反馈过程和生态演替过程的健康程度;以及城市的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及自然调节功能的强弱和活力。其中生态资产、生态健康和生态服务功能是当前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正逐渐形成几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生态学分支:一是产业生态学,研究产业及流通、消费活动中资源、产品及废物的代谢规律和耦合方法,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正面影响的生态建设方法。二是人居生态学,研究按生态学原理将城市住宅、交通、基础设施及消费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为城市居民提供适宜的人居环境(包括居室环境、交通环境和社区环境)并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影响的生态学措施;三是城镇生命支持系统生态学,研究城镇发展的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网络关联、景观格局、风水过程、生态秩序、生态基础设施及生态服务功能等。尽管国际城市生态学的启蒙研究归功于美国的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但国际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流却一直在欧洲。自19世纪末叶以来,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和高的人口密度迫使...